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饮罪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一桩发生在公共广场的无差别杀人案,简单明晰的作案过程背后,却是迷雾重重的作案动机。一个看似是随机报复社会的杀人犯,一个要写一个大新闻的记者,一个想找出真相的警察,一个被欺负的少年。这桩杀人案让他们的命运编织到了一起。四散的线索渐渐聚拢,十年前的尘案再度被翻开,被卷入到跨越十年的案中案里,他们各有各的执念……

生死之交的友情分崩离析,彼此相爱的爱人却形同陌路,一切的一切都被颠覆,真正的秘密从此消失。

罪恶,到底有没有原因?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真相?所有可见的是否都被伪装?

作者简介

黄青蕉 编剧,作家,知名影评人,豆瓣红人,犀牛故事APP常驻作家。

人如其名,有点黄色,有点青春,像一只香蕉那样,既是水果又是菜,闲时解馋,饿时疗饥,无他,唯实惠耳。

资深东野圭吾爱好者,名侦探与搭档互动生态学十级学者。

小说作品:《失业这件小事儿》

编剧作品:古装探案喜剧《医馆笑传》第一、二季,电影 《年少轻狂》。

原文摘录

黄老师教您怎样含蓄地写黄文~ 要藏起一个被害人,就把她藏到许多个被害人之间。万万没想到,最后连凶手也一起藏了进去。

书评

hello大家好,一个梦想着靠写作月收百万然而至今唯一收到的只有脊柱侧弯和胃下垂的我又来了。想我了吗?估计是不太想的。——但是我想你们,我就是要硬凑到你们脸前面来写后记。打我啊,嘻嘻。

今天来聊聊腰封上印满吹牛逼忽悠大家买一本买不了吃亏买两本买不了上当现已更名为《饮罪者》的《动机未明》的一些创作小故事。

首先呢,大概我十二点五个粉丝里有人是知道的,那就是我很喜欢看东野圭吾,非常喜欢看东野圭吾,每次蹲坑的时候不开一本东野圭吾简直找不到自己菊花的坐标经纬度。虽然对于大部分推理迷来说,鬼屋老师基本上就跟摇滚圈的汪峰差不多,煽情水多套路足,这种既定印象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翻了几本之后马上萌生出“这有什么啊我也能写”的美梦。

比如我本人。

我第一次发梦是在前年十月,脑洞了一个相当虚无缥缈的idea之后鸡血上头突然就开始动笔了,当时还因为起不出合适的名字去咨询前辈,(别笑,实话告诉你们,给文起名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宁写十本书不起一个名,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分量)人家提议我像夏树静子《W的悲剧》致敬埃里克奎因《X的悲剧》那样致敬鬼屋老师,不如就给这部小说取名《白夜行不行》……

当然,我怕挨打,最后也没用= =

所以这个白夜行不……啊不是,《动机未明》,就是在这样荒唐的情况下开了头。说起来一开始原本只打算最多写个中篇的,大概主题是悲情的社会派那类,埋的转折就是“完美犯罪”——最完美的犯罪是什么呢,我设想的就是杀人者自己成了被害者死了,而杀他的那个人帮他顶下所有罪名。

然后接下来人间地狱就到了,那就是,我自以为还挺好的这个完美犯罪梗,越写越长,越写越不带感,让我不由得在深夜抱紧了自己大喊——说好的这有什么啊我也能写呢!并不能好吗!那种看起来又水又废又卖惨干到三分之二突然来个神转折的小说到底怎么写出来的,简直是人间奇迹啊!

不过我这个人呢虽然智商欠费,但是穷逼一贯的勤俭节约精神(?)救了我,就是那种,都写了五千字了扔掉多浪费呀不如再添个十几万字补救一下总而言之混到结尾就好了的心情。于是这个时候也不发什么东野圭吾梦了,有生之年第一次老老实实的写大纲,做人物关系图,排情节时间表,也确定了比原来的翻转也许更能坑人的新翻转,到这个时候才终于有点觉悟,啊——我要写一本长篇小说。

故事有了,这个时候(为了摸鱼)又开始思考一些更虚无的东西,比如:人为什么要杀人?

相信很多跟我一样看名侦探柯南长大的朋友们都有一种认知惯性,就是推理案件接近结尾,一定有一个凶手独白时间,案件重演是其次,眼泪汪汪的说出我之所以要杀人的理由(多半还是引人同情的理由)才是重头。因为被欺压所以杀人,因为被勒索所以杀人,因为被抛弃所以杀人,伴随着惨淡的夕阳和哀伤的BGM,又一个大好青年被押上警车,犯罪过程和犯罪动机像码在盘子里的炸酱面配菜,萝卜是萝卜酱是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真实的连环杀人案,往往不是这样的。

看过FBI前特工们写的《疑嫌画像》、《动机剖析》两本书,基本是直面连环杀手心理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记录里,嫌犯对于自己为何犯罪、如何犯罪,常常有数套不同的说辞,为了吹牛吸睛而夸张表述,为了脱罪减刑而突出苦难,为了自己想避讳的人或事含糊其辞,尸体还是那些尸体,但在且缺乏旁证的情况下,同一个杀人案往往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动机版本。在此基础上靠“推理”查漏补缺,去芜存菁,得到一个合乎逻辑的定论,本身就是一个编故事的过程。至于推出的结果,只能说“最合理”,是不是真的,却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像约翰·狄克森·卡尔那本坑了无数人的爹的经典名作《燃烧的法庭》,推理到倒数第二章都严丝合缝,一切不合常理都有了科学的解释,然而真相却……好了不剧透,想看的自己去找虐。

人为什么要杀人?书里的主角郑源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书出来之后,包括评论和朋友的反馈,很多提到说不太能理解杀人者徐子倩的动机,也觉得这个案件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推理手法。

(这个,首先,本身我就没想过要写一本本格推理小说啦(汗),之前跟出版社撕了很久,也坚持这本书最多算悬疑犯罪向,顶着个推理的名头上来是我打输了……向打算看个纯血推理的朋友们下跪道歉

= =、)

的确,书里所有涉及案件重演的部分,大都只有郑源的脑补,或者第三方从自己角度出发看到的画面,当事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靠重重转述拼贴起一点形象。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觉得,杀人者永远是被探究的那一方,他们是薛定谔的猫,只要不是开了上帝视角,或者留下了自传来个三万字自我剖白,谁也不会知道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按上面《动机剖析》的理论,连嫌犯自己写的自传都作不得准)。徐子倩究竟是因为爱不得而杀人还是因为天生杀人狂,袁佳树是主动吸毒还是被诱骗,雪松大厦的办公室里到底有没有顶替杀人,青少年期到成年之间那些年几个当事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斯人已逝,郑源和汪士奇只是两个稍微聪明一些的普通人,他们不会知道确切的答案,读者自然也不会知道。判定罪行靠板上钉钉的证据,判定动机却并没有那么有迹可循。我想表达的,大概就是“并没有绝对的真相”这种莫名其妙的主题吧。故事之所以叫《动机未明》,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改完名字大家误会更深了,这里还是我打输了……啥也不说了继续给大家下跪道歉= =、)

当然,笔力有限,我又是个虎头蛇尾综合症末期患者,最后的成品肯定也没有表达得多完美,在这里真心谢谢各位不但不嫌弃还很有爱的大家。好评差评我都接受,毕竟已经赚了大家的钱和时间啊。(够了

好了现在狡辩完毕说点好玩的吧,其实刚开始这个故事在犀牛故事上连载的时候我根本没想过能卖出去,因为这个小说感觉就是不卖钱的代名词啊给狗狗都嫌哪里会有出版社愿意接盘哟,虽然吾友蔡要要老师超级用心的帮忙卖但是她也提前跟我打了预防针,说啊咱们就卖个高兴吧其实能不能出呢这个事情也是看缘分的你也不要太过于放在心上呀。

我确实也没放在心上。反正心想说我作为一个赔钱货已经生存了三十年也不差再多这么一哆嗦了。

但是呢,正好就在我连载过半收获了第一批可爱的小读者的时候,《余罪》突然火了。

余罪》一火,原著跟着火,原著一火,出版社就高兴,出版社一高兴,就说我们也可以搞搞类似的小说嘛,他们一说要搞,我已经摆好姿势躺那儿了。

这就是我因为《余罪》得以出版《动机未明》的故事。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