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飲罪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一樁發生在公共廣場的無差別殺人案,簡單明晰的作案過程背後,卻是迷霧重重的作案動機。一個看似是隨機報復社會的殺人犯,一個要寫一個大新聞的記者,一個想找出真相的警察,一個被欺負的少年。這樁殺人案讓他們的命運編織到了一起。四散的線索漸漸聚攏,十年前的塵案再度被翻開,被捲入到跨越十年的案中案里,他們各有各的執念……

生死之交的友情分崩離析,彼此相愛的愛人卻形同陌路,一切的一切都被顛覆,真正的秘密從此消失。

罪惡,到底有沒有原因?這世上到底有沒有真相?所有可見的是否都被偽裝?

作者簡介

黃青蕉 編劇,作家,知名影評人,豆瓣紅人,犀牛故事APP常駐作家。

人如其名,有點黃色,有點青春,像一隻香蕉那樣,既是水果又是菜,閒時解饞,餓時療飢,無他,唯實惠耳。

資深東野圭吾愛好者,名偵探與搭檔互動生態學十級學者。

小說作品:《失業這件小事兒》

編劇作品:古裝探案喜劇《醫館笑傳》第一、二季,電影 《年少輕狂》。

原文摘錄

黃老師教您怎樣含蓄地寫黃文~ 要藏起一個被害人,就把她藏到許多個被害人之間。萬萬沒想到,最後連兇手也一起藏了進去。

書評

hello大家好,一個夢想着靠寫作月收百萬然而至今唯一收到的只有脊柱側彎和胃下垂的我又來了。想我了嗎?估計是不太想的。——但是我想你們,我就是要硬湊到你們臉前面來寫後記。打我啊,嘻嘻。

今天來聊聊腰封上印滿吹牛逼忽悠大家買一本買不了吃虧買兩本買不了上當現已更名為《飲罪者》的《動機未明》的一些創作小故事。

首先呢,大概我十二點五個粉絲里有人是知道的,那就是我很喜歡看東野圭吾,非常喜歡看東野圭吾,每次蹲坑的時候不開一本東野圭吾簡直找不到自己菊花的坐標經緯度。雖然對於大部分推理迷來說,鬼屋老師基本上就跟搖滾圈的汪峰差不多,煽情水多套路足,這種既定印象很容易讓人掉以輕心,翻了幾本之後馬上萌生出「這有什麼啊我也能寫」的美夢。

比如我本人。

我第一次發夢是在前年十月,腦洞了一個相當虛無縹緲的idea之後雞血上頭突然就開始動筆了,當時還因為起不出合適的名字去諮詢前輩,(別笑,實話告訴你們,給文起名才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寧寫十本書不起一個名,感受一下這句話的分量)人家提議我像夏樹靜子《W的悲劇》致敬埃里克奎因《X的悲劇》那樣致敬鬼屋老師,不如就給這部小說取名《白夜行不行》……

當然,我怕挨打,最後也沒用= =

所以這個白夜行不……啊不是,《動機未明》,就是在這樣荒唐的情況下開了頭。說起來一開始原本只打算最多寫個中篇的,大概主題是悲情的社會派那類,埋的轉折就是「完美犯罪」——最完美的犯罪是什麼呢,我設想的就是殺人者自己成了被害者死了,而殺他的那個人幫他頂下所有罪名。

然後接下來人間地獄就到了,那就是,我自以為還挺好的這個完美犯罪梗,越寫越長,越寫越不帶感,讓我不由得在深夜抱緊了自己大喊——說好的這有什麼啊我也能寫呢!並不能好嗎!那種看起來又水又廢又賣慘干到三分之二突然來個神轉折的小說到底怎麼寫出來的,簡直是人間奇蹟啊!

不過我這個人呢雖然智商欠費,但是窮逼一貫的勤儉節約精神(?)救了我,就是那種,都寫了五千字了扔掉多浪費呀不如再添個十幾萬字補救一下總而言之混到結尾就好了的心情。於是這個時候也不發什麼東野圭吾夢了,有生之年第一次老老實實的寫大綱,做人物關係圖,排情節時間表,也確定了比原來的翻轉也許更能坑人的新翻轉,到這個時候才終於有點覺悟,啊——我要寫一本長篇小說。

故事有了,這個時候(為了摸魚)又開始思考一些更虛無的東西,比如:人為什麼要殺人?

相信很多跟我一樣看名偵探柯南長大的朋友們都有一種認知慣性,就是推理案件接近結尾,一定有一個兇手獨白時間,案件重演是其次,眼淚汪汪的說出我之所以要殺人的理由(多半還是引人同情的理由)才是重頭。因為被欺壓所以殺人,因為被勒索所以殺人,因為被拋棄所以殺人,伴隨着慘澹的夕陽和哀傷的BGM,又一個大好青年被押上警車,犯罪過程和犯罪動機像碼在盤子裡的炸醬麵配菜,蘿蔔是蘿蔔醬是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真實的連環殺人案,往往不是這樣的。

看過FBI前特工們寫的《疑嫌畫像》、《動機剖析》兩本書,基本是直面連環殺手心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記錄里,嫌犯對於自己為何犯罪、如何犯罪,常常有數套不同的說辭,為了吹牛吸睛而誇張表述,為了脫罪減刑而突出苦難,為了自己想避諱的人或事含糊其辭,屍體還是那些屍體,但在且缺乏旁證的情況下,同一個殺人案往往會出現好幾個不同的動機版本。在此基礎上靠「推理」查漏補缺,去蕪存菁,得到一個合乎邏輯的定論,本身就是一個編故事的過程。至於推出的結果,只能說「最合理」,是不是真的,卻只有當事人自己心裡清楚。就像約翰·狄克森·卡爾那本坑了無數人的爹的經典名作《燃燒的法庭》,推理到倒數第二章都嚴絲合縫,一切不合常理都有了科學的解釋,然而真相卻……好了不劇透,想看的自己去找虐。

人為什麼要殺人?書里的主角鄭源一直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書出來之後,包括評論和朋友的反饋,很多提到說不太能理解殺人者徐子倩的動機,也覺得這個案件似乎並沒有什麼高明的推理手法。

(這個,首先,本身我就沒想過要寫一本本格推理小說啦(汗),之前跟出版社撕了很久,也堅持這本書最多算懸疑犯罪向,頂着個推理的名頭上來是我打輸了……向打算看個純血推理的朋友們下跪道歉

= =、)

的確,書里所有涉及案件重演的部分,大都只有鄭源的腦補,或者第三方從自己角度出發看到的畫面,當事人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靠重重轉述拼貼起一點形象。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我覺得,殺人者永遠是被探究的那一方,他們是薛定諤的貓,只要不是開了上帝視角,或者留下了自傳來個三萬字自我剖白,誰也不會知道他們當時是怎麼想的,出發點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按上面《動機剖析》的理論,連嫌犯自己寫的自傳都作不得准)。徐子倩究竟是因為愛不得而殺人還是因為天生殺人狂,袁佳樹是主動吸毒還是被誘騙,雪松大廈的辦公室里到底有沒有頂替殺人,青少年期到成年之間那些年幾個當事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斯人已逝,鄭源和汪士奇只是兩個稍微聰明一些的普通人,他們不會知道確切的答案,讀者自然也不會知道。判定罪行靠板上釘釘的證據,判定動機卻並沒有那麼有跡可循。我想表達的,大概就是「並沒有絕對的真相」這種莫名其妙的主題吧。故事之所以叫《動機未明》,原因也在這裡。

(所以改完名字大家誤會更深了,這裡還是我打輸了……啥也不說了繼續給大家下跪道歉= =、)

當然,筆力有限,我又是個虎頭蛇尾綜合症末期患者,最後的成品肯定也沒有表達得多完美,在這裡真心謝謝各位不但不嫌棄還很有愛的大家。好評差評我都接受,畢竟已經賺了大家的錢和時間啊。(夠了

好了現在狡辯完畢說點好玩的吧,其實剛開始這個故事在犀牛故事上連載的時候我根本沒想過能賣出去,因為這個小說感覺就是不賣錢的代名詞啊給狗狗都嫌哪裡會有出版社願意接盤喲,雖然吾友蔡要要老師超級用心的幫忙賣但是她也提前跟我打了預防針,說啊咱們就賣個高興吧其實能不能出呢這個事情也是看緣分的你也不要太過於放在心上呀。

我確實也沒放在心上。反正心想說我作為一個賠錢貨已經生存了三十年也不差再多這麼一哆嗦了。

但是呢,正好就在我連載過半收穫了第一批可愛的小讀者的時候,《餘罪》突然火了。

餘罪》一火,原著跟着火,原著一火,出版社就高興,出版社一高興,就說我們也可以搞搞類似的小說嘛,他們一說要搞,我已經擺好姿勢躺那兒了。

這就是我因為《餘罪》得以出版《動機未明》的故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