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饶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饶毅

2df72a03f18547c8d09c0551d621e7b6.jpg

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3年9月卸任。 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饶毅 职业 生物科学家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出生地 中国江西省 主要成就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研究所副所长

任教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神经生物学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出生日期 1962年(壬寅年) 代表作品 在《自然》和《细胞》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人物经历

1978年-1983年,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 ),学士。

1983年-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硕士。

1985年-1991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

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

1991年-1994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随美国科学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

1994年-2004年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Neurobiology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Missouri, USA。

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Chicago, IL, USA。

2004年-present 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006年-present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Feinberg 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年-present 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2007年-2013年9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表示,科学家不能留恋行政职务,将在科研和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

2013年4月16日饶毅应邀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明道楼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从美国梦到中国梦"的讲座 。

2014年6月18日受邀在天津医科大学举行讲座,并接受校长尚永丰院士为其颁发天津医科大学"荣誉教授"证书 。

2015年饶毅在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致辞,文章含标点535字,赢得9次满场热烈掌声,获得网友转发评论超过10万次 。

2015年1月,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5年9月,饶毅和鲁白、谢宇联合创办《知识分子》 ,并担任《知识分子》主编 。

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主要成就

研究领域

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控制肿瘤转移的应用。

曾发现两个眼睛在发育中来源于同一形态发生场、发现Slit 为神经导向蛋白质、提出体细胞运动共同分子机理、发现争斗的中枢和外周机理、求偶的分子控制。目前主要研究:1)以分子生物学研究神经环路,2)以新的途径发现神经递质分子;3)用遗传学研究动物和人的睡眠机理;4)用果蝇、老鼠、猴、人,研究重要社会行为和认知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执教课程

生物学思想与概念 Concepts and Ideas in Biology , Course master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biology 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 Course master ,

主要论著

饶毅的科学论文发表于 《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

科学文化论文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纪念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6年4月号,102-107

《中国生理学杂志》-一个优秀的研究期刊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6年12月号,103

果蝇研究对发育生物机制的启示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6年6月号,98-99

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6年8月号,106-109

寻求新颖、幸福感与基因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8年2月号,70-74

慕拉德:巅峰与谷底之间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9年6月号,72

邹冈:在艰难中作出杰出研究的科学家 《华夏文摘》 饶毅 1999年3月19日

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学科 《二十一世纪》 饶毅 1999年4月号,101-108

几被遗忘的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世纪中国》 饶毅 2001年第一期

沙皇罗曼洛夫家族命运的分子生物学结论 《南方周末》 饶毅 2001

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挑战──

以生命科学论文在国际期刊上的发表为例

《二十一世纪》 饶毅 2002年2月号,83-93 令人钦佩的、直率而客观的中国科学家

(邹承鲁-郝柏林)

《南方周末》 饶毅 2002

学习记忆的研究和华裔科学家的一些贡献 《南方周末》 饶毅 2002

中国在重要科学领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体制和文化问题

――2002年诺贝尔奖引起的思考

《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三位有趣的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科学环境:一个诞生了DNA模型和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 《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居里一家与法国科学院 《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生命科学论文

论文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

Liu WW, Liang XH, Li YN,

Gong JX, Yang Z, Zhang YH,

Zhang JX and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11 , 7:896-902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Liu Y, Jiang Y, Si Y, Kim J-Y,

Chen Z-F, andRao Y

Nature ,

2011 , 472:95-99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Zhou C, Rao Y, andRao Yi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1059-1061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Li X, Gao X, Liu G,

Xiong W, Wu J,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28-35

Bo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nal polarity require active mechanisms:

critical roles of GSK-3b and its upstream regulators

Jiang H, Guo W, Liang XH,

andRao Y

Cell ,

2005 , 120: 123-135

Netrin requires the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the Src family kinases to induce axon outgrowth and

to attract axons

Liu G, Beggs H, Jürgensen C,

Park HT, Tang H, Gorski J,

Jones KR, Reichardt LF, Wu JY, andRao Y

Nature Neurosci ,

2004 , 7: 1222-1232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N-WASP activity during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in living cells

Ward ME, Wu JY andRao 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4 , 101:970-974

Role of the chemokine SDF-1 as the meningeal

attractant for embryonic cerebellar neurons

Zhu Y, Yu T, Zhang X-C,

Nagasawa T, Wu JY, andRao Y

Nat Neurosci ,

2002 , 5: 719-720

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Roles o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 and the Small GTPase

Cdc42 in the Slit-Robo Pathway

Wong K, Ren X-R, Huang Y-Z,

Xie Y, Liu G, Saito H, Tang H,

Wen L, Brady-Kalnay SM, Mei L,

Wu JY, Xiong W-C, andRao Y

Cell

,2001 , 107: 209-221

Slit, a molecule known to guide axon projection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hibits leukocyte chemotaxis

induced by chemotactic factors

Wu JY, Feng L, Park H-T, Havlioglu N, Wen L, Tang H, Bacon KB,

Jiang Z, Zhang X-C, andRao Y

Nature ,

2001 , 410: 948-952

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Li HS, Chen JH, Wu W, Fagaly T,

Yuan WL, Zhou L, Dupuis S,

Jiang Z, Nash W, Gick C, Ornitz D,

Wu JY, and Rao Y

Cell ,

1999 , 96: 807-818

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protein Slit

Wu W, Wong K, Chen JH, Jiang ZH, Dupuis S, Wu JY, andRao Y

Nature ,

1999 , 400: 331-336

A single morphogenetic field gives rise to two

retina primor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hordal mesoderm

Li HS, Tierney C, Wen L,

Wu JY andRao Y

Development ,

1997 , 124: 603-615

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Rao Y., Jan L.Y., and Jan Y.N. Nature ,

1990 , 345: 163-167

担任职务

饶毅主持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学术机构演讲(包括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多个校区、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

2016年4月14日,饶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2018年,出任"盖德纳奖"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期刊编委

时间 期刊名称 担任职务

2001-2006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美国)《神经科学杂志》

编委

2006-present Developmental Biology (美国)《发育生物学》 编委

2002-2005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荷兰出版,美国主编)《发育脑研究》 编委

2006-present Brain Research (美国)《脑研究》 编委

2000-present Neuroscience Research (日本)《神经科学研究》 编委

2006-present PLoS One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杂志》 编委

2001-2006 Faculty of 1000 (英国生命科学网络评论刊物)《千位教授》 成员

2001-2008 NeuroSignals (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学主编)《神经信号》 编委

2003-200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 《科学通报》 编委

2006-present Cell Research (中国)《细胞研究》 编委

2005-present 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编委

1999-present 《二十一世纪》 (香港) 编委

2004-present 《科学文化评论》(中国) 编委

2004-present 《科技中国》 (中国) 编委

会议任职

时间 会议名称 担任职务

1998 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 副主席

2000 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 主席

2003 国际脑研究组织皮层发育和进化会议

IBRO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rtical Specification主席

担任评委

时间 单位名称 担任职务

1999-200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育神经生物学评审委员

Panelist,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Panel, NSF会

委员

1998-2000 杰出青年基金B类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学术兼职

时间 单位名称 担任职务

2004-present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6- present 中国科技大学 兼职教授

2002-2005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共同主任

2002-present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9-present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理事会成员

1999-present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1996-1999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

教授课程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学校 担任职务

1995-1996 发育神经生物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讲课

1996-1999 分子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主持

1997-1999 神经发育原理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主持

1999-2004 细胞神经生物学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讲课

1997 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主持

1998 发育遗传学 北京大学 讲课

2000-2002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主持

2003-2004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讲课

2001-2003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 讲课

2002-2003 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讲课

2005-2006 发育神经生物学 美国西北大学 主持

人物言论

2015年2月4日,央视财经频道邀请饶毅与央视评论员刘戈对话,聚焦作为科学问题的转基因。饶毅表示:

转基因实际上经过很多环节,最初是细菌的转基因,过了20多年才是农作物转基因,同样经过很多环节以后,才得到允许被应用。在对转基因批判性过程进行完以后,才得到广泛共识,不仅最初那位诺奖得主,而且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取得共识。因此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全部公开表示支持,认为转基因的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是没有差别的。

全世界的科学家,美国、欧洲、亚洲对转基因的安全性有广泛共识。美国的争议不在科学方面,而在于是否要标示。欧洲部分有产业利益卷在里面,希望抵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欧洲。

有人算过,如果我们现在停掉转基因等现代农业技术退回到有些反转基因人士主张的所谓生态农业,那么就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人口马上短缺食物,所以这是一个国家面临的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技术上,我们国家只要政策允许,应该是可以用我国自主的转基因技术,在我们国家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可以供自己用、多了还可以出口。我们目前的问题在于政策上被挡住了。政策困境的很重要原因是舆论环境所造成。我认为,可以各方面分担压力,在媒体监控下,在支持和反对转基因双方参与下,向大众证明一次转基因做出来的农作物到底安全上有没有问题。因为反转基因派提出来有些问题,精子下降,癌症发生,这都不是10年以后的问题,是1年之内就可能发生的问题,那就可以通过科学家和其他第三方监控来做实验,如果实验可以推翻这些谣传,就让我国公众看到什么是造谣,我们把谣言排除出去后,才能让转基因问题回归科学。

20171月15日,网易未来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进入第二日议程,饶毅在网易直播间接受了网易独家专访。

饶毅教授表示,现在有一批中药厂要大量向全国推销中医注射剂,这不仅把西医要求的科学检验绕过去,也把中医要求的不能大量推广也绕过去,这种做法是一个商人做法,这是伪科学,是为了谋财害命。

同时,饶毅教授表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两点核心是没有变的,一是治疗效果,二是副作用不能太大。任何医疗方法,都不能避免经过这两点的检验。

饶毅提出:我觉得西医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科学,跟科学是完全一致的。各个地方,包括汉族所在的地方,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医学,我认为这些医学如果跟科学不一致,以后也会改过来,所以我不认为存在着独立于现代医学的另外一条医学的路径。

人物故事

中国梦想

我希望,本世纪的华人能创造一个"中国梦":全体华人,不分地域、国籍,集体努力建设一个群体幸福的中国,以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

在这个前提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回国:失去的是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获得的是以个人与群体共同幸福为自豪的"中国梦"。

在这个前提下,我也希望归国者和国内的人成为同志:摒弃以关系为导向的旧习性,建立以事业为导向的新文化,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新道路。

如果大家携手并肩,有可能以中国为基点推动人类进步 。

院士落选

2011年初,饶毅与施一公于全职回国后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2月落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正式回应,饶毅和施一公国籍没有问题,其双双落选院士与"国籍"无关 。关于落选事件,饶毅在3月已经写好博文,而在2011年8月17日才对外发出,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表示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

所提建议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2008年回国时年届不惑,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并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的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两人的回国在当时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饶毅在全职回国前,就多次对中国的教育科技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施一公回国后,两人开始联合发表文章,直陈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2013年1月6日的一篇发表于《科学网》的博客第1章中,饶毅就谈到了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并失望地表示,"经费分配这个问题,可以说近年丝毫没有解决"。

他说,他和鲁白、邹承鲁发表于2004年的文章,没有过时。

"不走后门正常申请经费,会屡遭闷棍。而搞拉帮结派得到后台支持的、科学记录并不很好的人,却不难得到支持。1921年8月的问题不是好科学家没有经费,而是差的科研人员,如果会拉关系,也能得到很多经费。

所以他们在社论中写道:"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所以,在饶毅看来,如果2013年7月状况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后会努力争取改善我国科技体制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推动改革

2008年,他和施一公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文中,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谏言,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靠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2010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邀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

质疑问题

饶毅教授2012年11月27日在科学网博客上撰文,题目为:《推测:李开复没有做过助理教授》,因与方舟子打假李开复事件有关,截至2012年11月29日00时,点击量32075次,推荐人数77人,评论409个,作为上次表示不竞选院士事件后,第二个颇受广大网友热议的博文。文中认为李开复为自圆其说,公布的恩师证实邮件缺乏公信力,且assistant professor被李开复翻译为中文的副教授,其用意有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外一个谎言之嫌。同时有评论认为方舟子与饶毅一丘之貉,也有人认为李开复没有必要不承认小错误,而要去刻意掩饰。有人认为饶毅一语中的,分析透彻有力,逻辑正确,也有分别大量恶意或相互攻击饶毅和李开复的言论,由此看来,李开复事件势必可能风雨再起,当然事件有个圆满交待最好。

社会评价

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去年底,又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这话我们听着挺正常,但有些人听着是很刺耳的,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挑衅,如果说这样话的人也能当选院士,那不是相当于给体制内的人埋一颗定时炸弹,让那些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的90%的教授还怎么呆得下去。饶毅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把自己往当选院士相反的方向推。

在现有的体制下,饶毅就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他的所作所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这样的人自然为体制所不容。也许这就是饶毅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个体制组成的,这就像一扇扇门,而掌握钥匙的是人,有时甚至个别人就代表了整个体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可以藐视体制的存在,但不能得罪体制,更不能得罪掌握钥匙的那个人,得罪了意味着你将永远被关在门外,除非你根本无需依托体制的存在。这又是一个不现实的乌托邦,自绝于体制之外,你就得承受体制的区别对待。这种冷遇在体制掌握分配权的现实里,几乎是致命的。

看看袁隆平当院士的遭遇,就清楚,当选院士真才实学很重要,但人脉也许更重要。你不能整日只在田间地头种地,还得找机会去攀攀学术界的高亲。

有人说饶毅不够淡定,一边骂体制有病一边又想获得体制的承认。但这何尝不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回国终究是为了爱国,一方面容不下缺点,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变。骂体制也是为希望体制能有所触动。如果是为了个人成就,我相信他在国外有更好的选择。

饶毅不是非得当这个院士,有真才实学不怕没有施展的地方,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中国科学体制的问题不能淡定到像放弃一个饶毅一样,当什么事也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