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馆阁体,是清帝国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书书体,强调书写字形、大小、粗细的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清帝国科举也要求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无法进入翰林院。馆阁体对书写者的书法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也因其呆板而受到诟病。 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1]

台阁体的形成是在明朝初年,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深受明成祖喜爱,并誉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书写,于是当时的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甚至当时的“台阁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亦采用这种字体,号称“博大昌明体”,因为他们位居台阁,这种书体亦称为“台阁体”。到了清帝国康熙乾隆年间,明帝国的台阁体演变成以乌黑,方正,光泽,大小如一为特征之馆阁体。

由于清帝国殿试是不用誊录,评卷关键往往在应试者的书法,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此,科举制度可以说是馆阁体形成的催化剂

以书法发展史来看,馆阁体的产生是配合时代的需要,其艺术性是无法超越在唐代已发展至极致的楷书。 但是,它的方正,大小如一之规律性特征,却对中国书法普及化有一定程度之贡献。

目录

简介

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亦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故亦有称其为“干禄体”者。如清洪亮吉《江北诗话》一书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沈括梦溪笔谈》亦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

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 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在 科举试场上,使用这种 书体会令作品加分不少,后来由于用此种书体太多遂成必学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2]

视频

馆阁体 相关视频

翰墨春秋.12.楷书篇-小楷与“馆阁体”
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80泽 馆阁体

参考文献

  1.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94 馆阁体 ,搜狐,2020-02-27
  2. 转蕴老文章,论馆阁体,新浪博客, 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