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馬周(601年-648年2月7日),賓王,博州茌平人(今屬山東),中國唐朝初年名臣。

簡介

馬周幼時父母雙亡孤貧,,然熟讀詩經春秋武德年間,馬周一度出任州助教,但因不理政事而被刺史達奚恕指責,遂辭官而去。後至,被浚義令崔賢羞辱,於是西入長安,投入常何門下為門客[1]

貞觀五年(631年),馬周為常何捉刀代寫二十餘策,得到唐太宗的賞識,深得太宗賞識,授監察御史,後累官至中書令。[2],入門下省為官,次年升任監察禦史

公元633年,馬周上書皇帝,對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大建宮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較宛轉的批評。在這篇奏折中,馬周寫道:“微臣每讀經史,見前賢忠孝之事,臣雖小人,竊希大道,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唯忠義而已。”他從自己的經歷開始說起,說李世民的想是對的,對待父母就應該盡孝道。李世民看到後覺得馬周說的很對,不但沒有生氣,除了停止了修建宮室之外,還加封了馬周的官職,讓他更多參與朝政。

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書皇帝,從以前的朝代興亡開始議論,並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還重點談了隋朝滅亡的原因,馬周勸李世民要以隋亡為鑒,時時刻刻要記得隋亡的教訓。李世民通過這篇奏折,更看到了馬周出色的治國才能,更加重用起馬周來。 簡介 馬周辦事周密,尤擅言辭,為時人稱頌,唐太宗曾表示“暫不見周,即思之”,因此升遷快速。貞觀十八年(645年),馬周升任中書令。 後馬周奉命輔佐太子李治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因為一直為國事操勞,在長期的工作中積勞成疾。唐太宗見到馬周病倒了,便派當時醫術最好的名醫給馬周看病。並且唐太宗還親自為馬周熬葯,還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禮來看望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復。馬周也想繼續為大唐的發展壯大再多做幾年,可惜他的身體已經到了無葯可治的地步,終于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這一年隻有四十八歲。他在臨死之前,命家人把他這十幾年給皇帝上的奏折統統燒掉,並說: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晏子經常數落國君的錯誤而出名,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于48歲壯年病逝,死後被唐太宗下令陪葬昭陵

毛澤東緣何贊賞馬周

毛澤東的筆下,初唐人馬周的才德,堪與姜太公賈誼蘇軾相媲美——

歐陽修等的《新唐書》時,讀到《馬周傳》,至馬周上疏的那一頁,毛澤東在其天頭處寫下:“賈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評價之高,竟至“第一”,而且不惜貶抑歷代仰作文壇北斗的蘇東坡]以作對照性褒揚。

回頭看毛澤東對馬周上疏的評點。那是貞觀六年給唐太宗的一封奏折。該奏折不粉飾太平,直言各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妃主服飾,皆過靡麗”﹔痛陳百姓所服的徭役太重,“兄去弟還,往來遠者五六千裡,春秋冬夏,略無休時”。后果就是在貞觀之治下,依然“百姓未安”,“自五六年來,百姓咸有怨言”。馬周總結歷史提出治國原則:“自古明王聖主,雖因人設教,而大要節儉於身,恩加於人,故其下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毛澤東在此段話語之上方畫了三個大圈,又特意在“節儉於身,恩加於人”邊上逐字加雙圓套圈。政治,仍是對現實政治的深刻悟性,令馬周文章遠逾一般書生氣十足的應試策論而臻“第一奇文”!毛澤東贊賞的是出身卑賤的馬周深諳社會病症,且能准確地提供矯正之道。

[3]


马周故里马庄村


参考来源

  1. 《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載:“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
  2.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
  3. 马周, 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