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周(601年-648年2月7日),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简介

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贫,,然熟读诗经春秋武德年间,马周一度出任州助教,但因不理政事而被刺史达奚恕指责,遂辞官而去。后至,被浚义令崔贤羞辱,于是西入长安,投入常何门下为门客[1]

贞观五年(631年),马周为常何捉刀代写二十馀策,得到唐太宗的赏识,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2],入门下省为官,次年升任监察御史

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马周写道:“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李世民的想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书皇帝,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要记得隋亡的教训。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更加重用起马周来。 简介 马周办事周密,尤擅言辞,为时人称颂,唐太宗曾表示“暂不见周,即思之”,因此升迁快速。贞观十八年(645年),马周升任中书令。 后马周奉命辅佐太子李治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唐太宗见到马周病倒了,便派当时医术最好的名医给马周看病。并且唐太宗还亲自为马周熬药,还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礼来看望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马周也想继续为大唐的发展壮大再多做几年,可惜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终于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只有四十八岁。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于48岁壮年病逝,死后被唐太宗下令陪葬昭陵

毛泽东缘何赞赏马周

毛泽东的笔下,初唐人马周的才德,堪与姜太公贾谊苏轼相媲美——

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时,读到《马周传》,至马周上疏的那一页,毛泽东在其天头处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评价之高,竟至“第一”,而且不惜贬抑历代仰作文坛北斗的苏东坡]以作对照性褒扬。

回头看毛泽东对马周上疏的评点。那是贞观六年给唐太宗的一封奏折。该奏折不粉饰太平,直言各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痛陈百姓所服的徭役太重,“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后果就是在贞观之治下,依然“百姓未安”,“自五六年来,百姓咸有怨言”。马周总结历史提出治国原则:“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毛泽东在此段话语之上方画了三个大圈,又特意在“节俭于身,恩加于人”边上逐字加双圆套圈。政治,仍是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悟性,令马周文章远逾一般书生气十足的应试策论而臻“第一奇文”!毛泽东赞赏的是出身卑贱的马周深谙社会病症,且能准确地提供矫正之道。

[3]


马周故里马庄村


参考来源

  1.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2.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3. 马周, 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