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雪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馮雪峰
馮雪峰
原文名 FengXueFeng
出生 1903年6月2日
浙江义乌
逝世 1976年1月31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洛扬
职业 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知名作品 《湖畔》、《雪峰文集》等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基本信息


目录 1人物年表 2个人生活 3故居 4著述作品

人物年表

冯雪峰=

冯雪峰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生于浙江义乌赤岸乡神坛村。

1912年入邻村私塾读书。

1913年转入义乌县立小学学习。

1918年在义乌县立小学高小毕业。

1919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

1921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

1921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发表作品《到省议会旁听》、《小诗》。

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合集出版诗集《湖畔》,内收冯雪峰的诗17首,并加入明天社。

1923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同年《春的歌集》出版,内收所作新诗11首。

1924年进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浙江慈溪县立女子学校代课。

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修日语。并发表作品新诗片《原火》、散文《柳影》。

1926年,首次拜访鲁迅。并发表译作《花子》、《无产阶级诗人和农民诗人》。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避难於未名社近三个月。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

1928年 2、3月间,离开北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1928年7月,回义乌,任城区支部书记。11月,受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离开义乌到上海。作品有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译作《我们的一团与他》、《妄想》、《枳华集》及译诗《家》。

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 ,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

1929年迁居景云里茅盾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与中共江苏省委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委所属第三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并与以前的学生何爱玉结婚。译有作品《流冰》(诗集)、《作家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论迭更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海外文学者会见记》、《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艺术与社会生活》、《现代法兰西文学上的叛逆与革命》、《文学译论》。

1930年 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会后整理鲁迅在会上所作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1930年5月鲁迅迁入虹口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2099号),他随即也迁入该公寓地下室。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艺术学者弗理契之事》、《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法兑耶夫底小说》、《论新兴文学》、《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底路》、《现代欧洲的艺术》。

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纪念五烈士;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帮助丁玲筹办《北斗》月刊。

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此后左联指导性文件。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著有论文《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关於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译文《创作方法论》。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月3日,他与鲁迅等43位文化界著名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对十九路军抗战表示坚决的声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著有《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时代》、《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

1933 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筹备在上海举行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题的远东反战会议。1933年秋由于身份暴露,党中央决定让冯雪峰暂离上海。12月底抵达瑞金苏区,先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结识毛泽东。著有《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

1934年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参加长征,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1]

1935年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调至陕北党校工作。

1936年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

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兼管上海文艺工作,参加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为此,与周扬结怨。[5]

1936年底,冯雪峰指示王尧山整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有关材料,准备重建上海地下党。为此,领导组织了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临委),王尧山(宋书模、路丁)任书记,直接受冯雪峰的领导[2] 。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为鲁迅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起草《答徐懋庸并关於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著有《关于鲁迅的地位》、《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党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冯特意把毛泽东的名字写进了治丧委员会名单中。[3]

193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暂定由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三人团,作为上海党的领导机构。在三人团领导下,成立两个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林枫(宋书常)任书记,吴仲超、马纯古为委员;群众团体工作委员会,王尧山任书记。[4] 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冯雪峰奉命到南京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共代表团成员博古见到冯雪峰后,给他一份题为《中国工农红军将士为卢沟桥事变告全国民众书》的文件,他看到"服从蒋委员长""信奉三民主义"等内容后大怒,一气之下给潘汉年写信请假,回浙江写红军长征的小说。1937年底回故乡义乌从事创作,此后近二年间失去党的组织关系。[5]

1938年写有关长征的小说,得5万字。

1939年恢复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著有《关于"艺术大众化"》。

1940年基本完成关於长征的小说初稿《卢代之死》,约50万字,后失落。著有《论典型的创造》、《文艺与政论》、《关於形象》。

1941年在金华被宪兵逮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被囚510天)、徐市集中营(被囚123天)。[6]

1942年11月,以治病为名保出。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

1943年,为《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审稿。著有杂文《还好主义》、《利己主义的本质》、《牺牲》、《滚和卷》、《创造力》等;《真实之歌》出版,内收诗39首。

1944年出版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内收杂文41篇。

1945年在重庆见到毛泽东。由重庆到上海,寓于上海作家书书屋直至1949年6月。开始写寓言,到上海解放为止,共得七八十篇。杂文集《有进无退》出版,内收杂文30篇。

1946年在苏联塔斯社所属上海时代出版社任编辑,迄于49年6月。选《真实之歌》中新诗17首,改题为《灵山歌》出版。

1947年《今寓言》出版,内收46年12月至47年7月所写的寓言65篇。

1948年《雪峰文集》出版,内选新诗6首,杂文33篇,寓言20篇。

1949年6月,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华东代表团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为政协第一届委员。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出版,内收寓言一百篇。

1950年起,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7] 等

冯雪峰 。兼任《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著有《谈谈杂文》、《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鲁迅逝世十四周年》、《鲁迅著作编校和注释的工作方针和计画方案》、《"要在朝鲜怎么办呢?"》。

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8] 。重新写作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著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鲜血记录的历史第一页》、《关于〈鲁迅日记〉影印本》、《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鲁迅》、《怎样读鲁迅的杂文》等。《鲁迅和他少年时代时候的朋友》出版。

1952年兼任《文艺报》主编。《论文集》(第一卷)出版,内收论文、杂文36篇。选《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之一部分未及刊寓言之一部编成《雪峰寓言》出版。

1953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又担任作协党组成员。编辑《瞿秋白文集》并作序迄。开始指导杜鹏程修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著有新诗《我们的父亲》,论文《关于创作和批评》、《关于语言问题的意见》等。

1954年由浙江省选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红楼梦》研究批判,《文艺报》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冯雪峰在《人民日报》发表检查《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9] ,11月4日被解除《文艺报》主编的职务。著有《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冯雪峰 冯雪峰 1955年被卷入"胡风事件",在党内受到批判、作检讨。

1956年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寓言》出版,内已发表寓言70篇,新作一篇。选《百喻经故事》中寓言55篇,编为《富翁造三层楼--印度寓言》出版。为《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写《潘漠华小传》并作序。

1957年的7月至9月,在中宣部指导下,作协前后共召开了二十五次党组扩大会议,批判丁、陈反党集团。从第十七次会议以后,批斗矛头对准冯雪峰,冯雪峰被迫做了检讨。[10] 被文化部党组定为"右派分子"。

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一文,对冯雪峰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完全彻底的思想批判和政治结论。 被开除党籍。[10] 被迫中止公开的文学活动 ,作为普通编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写《郁达夫生平事略》及《郁达夫著作编目》。

1959年胃病复发,施行胃切除手术。

1960年继续编辑《新文学三十年集.短篇小说选》。

1961年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未得允许完成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愤而焚稿。

1962年列席全国政协会议。请创作假从事关於太平天国的长篇小说写作,断断续续写了15年,终未完成。

1963年往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年写旧体诗《塞童》、《探日》、《未深思》。

1965年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冲击。写《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

1967年被打成"叛徒"。

1969年下放咸宁"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

1970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劳动。

1971年回到北京原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但不准到单位上班,只许在家看稿、答疑。

1972年参与《鲁迅日记》的校订。

1973年作关于鲁迅、左联等问题的谈话。

1974年开始与孙用合作校订《鲁迅日记》。

1975年病重。

冯雪峰 冯雪峰 1976年1月31日上午11时,因肺炎引起并发症在首都医院去世,享年73岁。冯雪峰没有留下遗嘱,只是在弥留之际,痛哭流涕地一再表示希望能让他回到党的队伍。

1976年7月16日在亲友呼吁下,经姚文元批示,追悼会只能低规格举行。严格限制人数,而且不准致悼词。那天仍然来了茅盾、叶圣陶、胡愈之、楚图南、宦乡等300余人,默默地鞠躬志哀。

1979年4月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作出改正决定,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

1979年11月17日,再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陈云、宋庆龄、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胡耀邦还亲临追悼会。中宣部副部长朱穆之致悼词,对冯雪峰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生活 折叠与丁玲的情感 1928年2月,丁玲爱上了帮忙讲授日语的冯雪峰。面对胡也频和冯雪峰,丁玲陷入一种情感旋涡。为了摆脱这一棘手的选择,丁玲和胡也频便也南下上海。

丁玲在延安时,有人问她,"你最怀念什么人?"她答道:"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峰。"1927年冬天,一个朋友介绍冯雪峰教丁玲学日文。两个人见面后,相貌平常、性格沉静、一副苦学生模样的乡巴佬雪峰,让丁玲一见钟情,深深打动了她的心。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 即使放到80多年后的今天,丁玲写给冯雪峰的《不算情书》也能算得上是"赤裸裸"的表白。丁玲的大胆与坦率,在民国女文人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我这两天都心离不开你,都想着你。""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欲念……这男人是你。"和冯雪峰相识相恋,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初次相遇时,丁玲已有了胡也频,几年后,爱情之火再次燃起,而冯雪峰已结婚,然而,丁玲却从未掩饰过自己的这份感情。

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软禁,以为她已经遇害的冯雪峰为了纪念她,将她写给自己的信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说'我爱你!'"这封信写于1931年,当时,胡也频已 冯雪峰选集--论文集 冯雪峰选集--论文集 经遇害。面对丁玲的心意,已有家室的冯雪峰最终被理智打败,然而,两人仍保持着通信。[11]

折叠与鲁迅的交情 冯雪峰居住在拉摩斯公寓时,与鲁迅相知相契,从学生到战友,在他生命的年轮里刻下深深的痕迹。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岁月。

冯雪峰与鲁迅两家合影 冯雪峰与鲁迅两家合影 1930年5月鲁迅迁入这个公寓,冯雪峰随即迁到鲁迅家西隔壁的地下室。地下室大约15平方米,光线很差,房租便宜,那时他很穷困,常常连车钱都没有,只得向友人告借。但他是个守信的硬汉子,借了钱是一定会尽快还的。住在这里时,他很忙,晚饭大约在九、十点钟吃完,然后到鲁迅家谈工作直到深夜。

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冯雪峰接任左联党团书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鲁迅商谈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没有单位肯印这刊物,通过亲戚关系总算找到一家印刷所,老板提出要收高几倍的排印费,而且从排版到印刷必须一个晚上完成,天亮前必须把成品拉走等条件,冯雪峰都一一答应了。

《前哨》出版了,通过外国友人史沫特莱[12] 、尾崎秀实传到国外,国民党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大白于天下,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在此期间,冯雪峰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为了纠正左联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在瞿秋白指导下,冯雪峰起草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标志著左联已开始在摆脱左的干扰,这是冯雪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工作期间显著的成绩之一。[13]

折叠牢狱之灾 1941年1月初,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即在全国各地掀起反共恶浪,反动军警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其他抗日爱国进步人士。这时,在金华城里一家报社工作的朱姓青年出于义愤,将1月25日金华国民党特务的暴行写信告诉冯雪峰。不料这封信在邮电局被国民党宪兵查获,宪兵逮捕了这个姓朱的进步青年,又顺藤摸瓜,于2月26日到浙江义乌神坛村逮捕了冯雪峰。由于那青年信上写的是冯雪峰的原名冯福春,因此国民党特务宪兵,仅只知道抓的是冯福春,而不知道冯福春就是共产党要人冯雪峰。

随后,冯雪峰先后在江西省上饶集中营和福建省建阳徐市集中营被关押了633天。在狱中,冯雪峰在身体患上重症情况下,一面以亲身经历,向狱中战友宣传红军长征的史事;一面想方设法营救狱中的新四军难友;一面撰写出大量的歌颂红军长征及方志敏等烈士英雄事迹的诗歌,鼓舞难友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1942年11月,冯雪峰被党组织和革命难友成功营救出狱。

折叠编辑本段故居 冯雪峰故居分别于2005年3月、8月、11月,被赤岸镇党委、义乌市纪委宣传部、金华市纪委命名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故居内廉政文化陈列室正在设计、规划中。从命名以来,到基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有一万多人。

为纪念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80年代初,赤岸镇在雪峰原籍神坛村设立《冯雪峰故居》,对冯家原宣统二年(1916)的二进三开古代典雅四合院的民房建筑修缮一新。2002年在省市支持下,又重新对故居进行修缮,增设新内容。现雪峰故居村口有一个石亭,用磨制石头砌成的古典式建筑,亭前"冯雪峰故居"五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故居门前有一牌石牌,上面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亲笔题词:"回忆雪峰"。进屋穿过天井到后厢,有雪峰同志的半身铜像,铜像右侧的一幅挽联:"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笔扫尘孤妖",道出雪峰同志的光辉一生的品德和追求。

在故居后面墓地,是两侧突起,中间凹陷,面临村庄,背靠苍松翠柏山林,郁郁葱葱,像沙发椅一般,这就是雪峰同志诞辰百年后安息之所。墓前有三块大鹅卵石在绿茵茵青草中,呈"品"字排列,两块墓牌间,中间有一块秤石,碑文有前总理朱镕基亲笔题词:"冯雪峰之墓"。[14]

近年来再次对雪峰故居进行整理修缮,故居内陈列雪峰生平事迹和实物资料,墓地青山、绿水、树木、花坛齐全,环境幽雅。是我省重要人文景点之一,1997年8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2年3月,镇党委命名"廉政教育基地",同年7月,义乌市纪委、宣传部又正式命名"廉政教育基地"是年9月27日,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旅游局授予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风景区的称号并授牌。

折叠编辑本段著述作品 折叠诗集 《湖畔》(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


《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

《真实之歌》

《雪峰的诗》

《灵山歌》

折叠杂文集 《乡风与市风》

《有进无退》

《跨的日子》

折叠寓言集 《今寓言》

《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

《雪峰寓言》其中《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被选入沪教版预备年级32课中

《雪峰寓言续编》

折叠电影剧本 《上饶集中营》

折叠文集 《鲁迅论及其他》、《过来的时代》、《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回忆鲁迅》、《论〈野草〉》,《鲁迅的文学道路》。

《论文集》3卷本,《雪峰文集》4卷本。

折叠作品赏析 花影

憔悴的花影倒入湖里,

水是忧闷不过了;

鱼们稍一跳动,

伊的心便破碎了。

被拒绝者底墓歌

他死了,人把他葬在山里,

连他底幽恨葬在一起。

小山底脚下,靠着衰林,

是他底坟儿,低低的。

他底爱情未曾死;

也有春风在墓头吹来荡去。

只是那无情的樵女们

清丽的歌声,却总隔着林儿的。

将有一天,他以未死的爱情,

在墓上开放烂漫的花;

春风吹送出迷人的幽香,

他不能忘情的姑娘会重新诱上。

等她姗姗地步来撷花的时候,

花刺儿已把她底裙裳钩住了。

呵,他将钩住不放,

等她业已懊恼了。

凝视

你究竟是谁呢,这样光彩,这样晶莹?

或者就是你,希望?还是你呢,光荣?

就是你自己么,永远美光奕奕的生命?

那么,你并没有离开我,

你们都并没有离开我!

唉唉!怎样的虔诚的骄傲,

更是怎样的骄傲的虔诚!

好象大风刮过保育的大野,

是你对着我呵;

好象农夫弯着腰,

扶起被风吹倒的作物,

是我对着你呵。

那么,你并没有离开我,

你们都并没有离开我!……

……

参考资料: 1. 冯雪峰长征小说下落成谜 山村出文武两红军 . .人民网 . 2012-10-20 2. 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访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尧山 . .新浪 . 2012-11-01 3. 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 . .人民网 . 2012-10-13 4. 上编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其他党派与上海工运(第二章) . .东方网 . 2014-06-15 5. 长征作家冯雪峰 . .网易新闻 . 2016-04-26 6. 冯雪峰在徐市集中营保释出狱始末 . .新华网 . 2012-11-02 7.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 . .周口新网 . 2012-010-6 8. 优秀共产党员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 . .新华网 . 2012-10-15 9. 冯雪峰自称反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批示批判以此为据 . .凤凰网 . 2012-10-18 10. 冯雪峰在1957年 . .共识网 . 2016-04-26 11. 丁玲曾给冯雪峰写情书: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 . .www.chinanews.com . 2016-04-22 12. 冯雪峰与斯诺、史沫特莱赴陕北前后 . .中国新闻网 . 2012-10-15 13. 冯雪峰与鲁迅的相知相契 . .人民网 . 2012-10-25 14. 义乌举行冯雪峰墓碑揭幕仪式 . .新华网 . 2012-09-28 词条标签: 人物 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