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兰(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兰
1560997065316101.jpg
圖片來源 http://m.5h.com/ys/154649.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兰

汉语拼音:Mǎ Lán
别名:紫菊、阶前菊、鸡儿肠、马兰头、竹节草、马兰菊、蟛蜞菊、鱼鳅串、红梗菜、田边菊、田菊、毛蜞菜、红马兰、马兰青、路边菊、螃蜞头草、蓑头莲、灯盏细辛、红管药、鸡油儿、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
性味归经:味辛,性凉;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马兰,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马兰Kalimerisindica(L.)Sch.-Bip.的全草或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马兰

拼音名:Mǎ Lán

英文名:Indian Kalimeris Herb, Herb of Indian Kalimeris

别名:紫菊、阶前菊、鸡儿肠、马兰头、竹节草、马兰菊、蟛蜞菊、鱼鳅串、红梗菜、日边菊、田菊、毛蜞菜、红马兰、马兰青、路边菊、螃蜞头草、蓑衣莲、灯盏细辛、红管药、鸡油儿、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泥鳅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imeris indica (L.) Sch.-Bep. [Aster indicus L.]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1.《本草拾遗》: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 2.《中国医学大辞》:马兰根露,马兰根蒸取之露也。辛凉无毒。散结清热,破宿血,治痔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或根。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马兰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茎有匍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cm,稀达10cm,宽0.8-2cm,稀达5cm,先端钝或尖,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关裂片,两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无毛,薄质;上面叶小,无柄,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mm,长4-5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长圆形,长达4mm,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具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mm;舌片浅紫色,长达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管部长约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着生多数浅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椭圆形或披针表,被短毛,有的于枝顶可见关状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结果。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有毛。气微,味淡微涩。

药理作用

马兰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特有镇咳作用;并有抗惊劂及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眼作用。对小鼠有弱的镇痛作用[1]。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

  • 1.《纲目》:马兰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
  • 2.《本草正义》: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若谓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则言之过甚矣。
  • 3.《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 4.《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 6.《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治小儿疳积。
  • 7.《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 9.《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 10.《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 11.《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治外感风热。[2]

摘录

中华本草

复方

  • ①治吐血:鲜白茅根四两(白嫩去心),马兰头四两(连根),湘莲子四两,红枣四两。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集成良方三百种》)
  • ②治衄血不止:蟛蜞菊鲜叶一握。用第二次淘米水洗净,捣烂取自然汁,调等量冬蜜加温内服。(《福建民间草药》)
  • ③治肺结核:蓑衣莲根四钱。炖猪心肺服。(《云南中草蓟》)
  • ④治小儿热痢:鱼鳅串二钱,仙鹤草三钱,马鞭草三钱,木通二钱,紫苏二钱,铁灯草二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 ⑤治打伤出血:竹节草、早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为末,搽入刀口。(《摘元方》)
  • ⑥治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沙糖亦可。(《圣济总录》)
  • ⑦治传染性肝炎:鸡儿肠鲜全草一两,酢浆草、地耳草、兖州卷柏各鲜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⑧治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前温服,以利小水。(《简便单方》)
  • ⑨治绞肠痧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寿域神方》)
  • ⑩治胃溃疡、结膜炎:马兰鲜根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⑾治喉痹口紧: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开。(《孙一松试效方))
  • ⑿治咽喉肿痛:马兰全草一、二两。水煎频服。(《江西民间草药》)
  • ⒀治乳痈:毛蜞菜叶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 ⒁治外耳道炎:马兰鲜叶捣汁滴耳。(《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⒂治急性睾丸炎:马兰鲜根二至三两,荔枝核十枚。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⒃治疔疮炎肿:蟛蜞菊鲜叶一握.洗净和冬蜜捣匀涂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 ⒄治缠蛇丹毒:马兰、甘草。擂醋搽之。(《济急仙方》)
  • ⒅治腮腺癌:马兰头根(白),野胡葱头各适量捣烂外敷。(《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 ⒆诸疟寒热。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 ⒇绞肠痧。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 (21)打伤出血。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 (22)喉痹口紧。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 (23)水肿尿涩。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 (24)丹毒。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 (25)痔漏。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每天熏洗患处。

临床应用

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3]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马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马兰中医世家
  3. 马兰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