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林 - 荷兰共产主义活动家马林

马林(荷兰语:Hendricus Jonanne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1883年5月14日-1942年4月13日):荷兰人,原名斯内夫利特,在中国及其它国家还使用了不少化名,如安德烈森、布罗维尔、倪恭卿、马陵、马丁等。全名为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1883年5月13日生于鹿特丹,曾用过马丁、马灵、马伦、斯列夫利特等十多个化名,1923年以孙铎为笔名,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的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荷兰共产主义者,印尼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合作。[1]

目录

人物生平

马林于1883年生于荷兰鹿特丹,曾在荷京大学读书,能说流利的英、法、德等多国语言。

1900年开始在荷兰从事工人运动,入铁路工会工作。

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工党。

1913年被派往荷属东印度群岛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914年发起成立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后改称印尼共产党)。

1918年又在印尼创办《人民呼声报》,歌颂俄国十月革命,不久被捕驱逐出境,返回荷兰。

1920年6月马林代表印尼共产党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此后以马林的化名在亚洲活动。

1920年8月列宁任命他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

1921年7月23日马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12月23日,马林在中共党员张太雷陪同下到桂林,并三次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在马林的推动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2]

1922年7月11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交了一个报告,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他访问过的国民党人士孙中山等情况。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做出指示,让中国共产党立即把中央委员会驻地移到广州,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与马林密切配合开展国共两党合作的有关工作。由魏金斯基签署的这个指示,被仔细地打印在一块白色的绸缎上,缝进了马林的衬衣。同时,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马林还取得了一个可以堂而皇之活动的身份--《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两份杂志派驻远东的记者。

1922年7月24日,马林第二次登上了赶赴中国上海之路。到达上海后,马林又协助组织中国工人运动。开滦煤矿同盟罢工时,他不顾面孔容易暴露的危险,在中共党员陪同下深入矿区井下,同工人谈话并进行动员。

1923年6月在广州参加了中共"三大",会上确定了用加入国民党的形式进行国共合作,这正好与他在爪哇的经验相近。不过,对于共产党人如何保持独立性及警惕国民党右派反共,马林未能很好地认识,因此与中共领导人产生很大的矛盾。

1924年,马林被召回,由维经斯基接替。马林返回莫斯科后,与共产国际东方部产生观点分歧,便辞职回国担任荷兰共产党的领导。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林曾深有感慨地对熟悉的中国同志说:"中国问题,棋输一着,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今后应正视错误,努力前进"。[3]

1927年,马林与荷兰共产党决裂,自组政党,并加入了托洛茨基组织的第四国际,期间一度被捕入狱。不久之后,马林及其政党又离开第四国际,转而同英国独立工党和西班牙马克思主义联合工人党结盟 。

1942年,马林和马克思-列宁-卢森堡战线其他主要领导人一道被纳粹德国抓获,4月13日被枪决。据称,他们临刑前仍然全体高唱国际歌。[4]

主要成就

马林在中国的两年间,中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而国共两党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他刚到中国时曾宣称,"要把中国最大的、真正的政党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政党",为此,他为早期中共选择了一条与共产国际以及国民党的合作之路。

1922年8月28日至30日,在马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问题,他向与会者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八月指示。经过讨论,会议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会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了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共政治主张的重大改变,即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共事,国共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1923年6月12日-20日,中共三大召开,马林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三大最终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具体方针及政策。这为国民党在1924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了铺垫,预示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启动。

历史评价

张国焘:"他这个体格强健的荷兰人,一眼望去有点像个普鲁士军人。""说起话来往往表现出他那议员型的雄辩家的天才,有时声色俱厉,目光逼人。他坚持自己主张的那股倔强劲儿,有时好像要与他的反对者决斗。他是一个老资格的社会主义者,曾在荷属东印度工作多年,同情东方被压迫民族,譬如他在上海路遇到一个外国人欺侮中国苦力,他竟挺身出来与那个外国人大打出手。但他的谈吐往往过分形容亚洲人民的落后,也有时谈到东方社会主义者的幼稚可笑,使人觉得他沾染了一些荷兰人在东印度做殖民地主人的习气。他是共产国际东方问题的权威,并以此自傲,有时还提到他曾和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共同制订殖民地问题决议案的事。所有这些表现,使他自居解放的人看来,就觉得他具有社会主义的白人优越感。"

包惠僧:"他对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有精深的素养,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有纵横捭阖的辩才……我们在他的词锋下开了眼界。"[5]

李玉贞:"马林三次出入中国,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重要准备,是中共党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