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绍尔群岛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绍尔群岛战役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马绍尔群岛战役

发生时间: 1944年2月

地点: 马绍尔群岛

参战方: 美国、日本

结果: 美国获胜

战役类型: 登陆战役

马绍尔群岛战役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于1944年2月在马绍尔群岛对日军进行的登陆战役。马绍尔群岛位于夏威夷群岛西南、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群岛以东,是日军中太平洋外围防御圈的主要岛屿,美军进攻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的必经之地。此役,日军伤亡、被俘约1.1万人;美军以伤亡约2200人的代价突破日军外围防御圈,为进军马里亚纳群岛开辟了道路。

1943年12月初,美军开始对马绍尔群岛实施大规模空袭,登陆前两天进行航空火力和舰炮火力准备,全歼岛上日军航空兵和作战舰艇,摧毁大部分永备工事,给日军以重大杀伤。2月1日,美军在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绕过外围岛屿直接在主岛夸贾林环礁南北两端登陆。岛上近8000名日军死伤。残部奉命死守,并利用夜暗进行反击。同日,美军占领马朱罗环礁,未遇抵抗;随后又相继占领沃托、纳穆和乌贾等岛礁,2月7日占领夸贾林环礁,24日占领埃尼威托克环礁。为减少伤亡,美军对日军重点设防的米利、沃杰、马洛埃拉普和贾卢伊特环礁围而不攻,仅以海空军实施压制和封锁,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1]

战争背景

进入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经过中途岛、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岛等战役,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夺取了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工业潜力的全面动员,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部队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使其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至1943年秋,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已拥有航母11艘、护航航母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9艘、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66艘、运输舰29艘,以及大量的登陆作战舰只。同时美军最高领导层经过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讨论,决定以中太平洋为主要战略进攻方向,西南太平洋为次要战略进攻方向,采取"双管齐下",这样两个进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护;又可以分散日军兵力,使其难以判明美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岛链,组织起坚固防御。第一条岛链从南到北依次是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阿留申群岛;第二条岛链依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链依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蛛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势,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军舰队,并适时出动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体面的媾和。--曾有一位日本海军的将军感慨地说:"这些岛屿就像是为日本度身定做的。" 面对如此众多的岛屿,美军的战略进攻究竟从何入手呢?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初决定首先进攻马绍尔群岛,于1943年6月指示中太平洋战区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制定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但尼米兹考虑到马绍尔群岛自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是日本的托管地,1935年以后更是严禁外国人进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在该群岛建设军事基地,部署守备部队。具体情况由于该群岛位于美军岸基飞机航程之外,无法组织空中侦察而一无所知。而在马绍尔群岛东南的吉尔伯特群岛,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日军占领,加上吉尔伯特群岛距离美军基地较近,美军通过多次空袭和空中侦察,对该地区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尼米兹觉得还是首先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然后以吉尔伯特群岛为基地,组织对马绍尔群岛的侦察,待充分掌握马绍尔群岛情况后,再发动进攻。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于7月20日决定首先发起对吉尔伯特群岛的两个主要岛屿和瑙鲁岛的登陆作战,作战计划代号"电流"。

兵力部署

驻守该群岛的是日本海军第4舰队(司令为小林仁中将)的第6基地勤务保障队,第22、第24航空战队和第953航空队(共有飞机约100架),陆军第1海上机动旅、南洋第1、第2、第3支队,共1.3万人。重点防守米利、沃杰、马洛埃拉普、夸贾林、贾卢伊特和埃尼威托克等主要环礁,并加强南部岛礁的防御。美军参战部队为第4陆战师和陆军第7师又1个团,共5.4万人;海军第5舰队(司令为R.A.斯普鲁恩斯中将)的第58特混舰队,编有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36艘,以及舰载机700余架。

双方兵力

在塔拉瓦岛,守备部队包括工程兵部队共约4600人,其中主力是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横须贺陆战队和管井武男中佐的第7佐世保陆战队,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很强。配备203毫米火炮4门、140毫米火炮9门、81毫米火炮6门、127毫米高射炮4门、75毫米高射炮8门、75毫米山炮12门、坦克14辆。柴崎考虑到由于岛屿面积狭小,所以采取滩头防御,在海滩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锥障碍物、带刺铁丝网和木制栅栏,防御工事用椰子树木和珊瑚砂覆盖,有的则用混凝土和钢板加固。所有火炮掩体均用钢板和厚珊瑚砂石覆盖,只有以406毫米重炮发射延时引信炮弹直接命中才能摧毁。全岛工事经过长达十五个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其坚固程度完全可以用铜墙铁壁来形容。柴崎因此夸口,就是用一百万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马金岛的防御相对比较薄弱,包括工程兵部队和航空基地勤务人员,总共约690人,其中受过正规战斗训练的很少,仅240余人,配备81毫米火炮6门、75毫米高射炮3门、37毫米野炮6门。

日军在阿贝马马岛刚开始设防,在美军发动进攻时,只有海军观通站,守备兵力仅25人。尽管日军地面防御工事完备,但海空力量几乎没有。整个群岛没有一艘军舰,航空兵只有一架战斗机和四架水上飞机,其中唯一的"零式"战斗机,也因缺乏零部件而无法起飞。美军参战部队是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第5舰队,投入作战的各种舰船约230艘,其中航母11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3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58艘、大型登陆舰船50余艘。作战飞机约1300架,其中舰载机920架,岸基飞机中B-24"解放者"重轰炸机约100架。

战争评价

美军在战役指挥上,计划周详,部署得当。有人认为美军第5舰队几乎倾巢出动去夺取只有区区数千日军把守的吉尔伯特群岛,似乎有些杀鸡用牛刀的小题大作,但是应该看到,美军是做好了迎击日军联合舰队出动的充分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从这一点来说,正符合《孙子兵法》所云:"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这样部署是绝对必要的。也只有这样部署,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能够应付自如,做到稳操胜券。同时在兵力使用上强调以强击弱,保证掌握较大的兵力兵器优势,力求速战速决。这些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从而保证了战略反攻的首战胜利。

当然也应该看到,在具体战术上,美军还存在不少缺陷。如在塔拉瓦的比托岛上,由于火力准备不够充分,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的坚固防御工事,导致了登陆部队在突击上陆时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再如投入马金岛作战的陆军第27师,由于平时训练墨守成规,其基本战术与登陆作战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具有9:1的绝对优势情况下,仍花费了三天时间才解决战斗,致使在海上担任支援的海军舰艇在危险海域停留过长而遭到了不必要的损失。

装备上所表现出的不足更多,唯一能够克服珊瑚障碍的履带两栖车,即LVT两栖车,数量又少,质量又不理想,装甲薄火力弱,仅装备一挺机枪,加上履带易遭损坏而导致失去机动能力;登陆部队配备的单兵便携式电台,不具备防水性能,一旦进水就无法正常使用;没有专用的指挥舰,临时用吨位较大的战列舰来凑数,由于舰炮射击时所产生的震动和气压影响,通信设备极易失灵。从而直接影响了作战指挥。

相比较而言,日军在指挥上远不如美军。日军对美军的战略进攻方向完全判断错误,当美军对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开始后,既缺乏必要反击准备,又因为航母已返回本土而无法掩护水面舰艇出战,只能依靠航空兵和潜艇组织反击。而航空兵集结在马绍尔群岛的力量又太单薄,战役打响后虽然曾调集了一些飞机进行增援,但为时已晚,加上美军对马绍尔群岛机场有效的压制,日军航空兵的反击仅取得了击伤"独立"号航母的战果。潜艇部队则因为使用指导思想有误,在美军军舰密集的海域频繁变更展开线,结果出动的9艘潜艇沉6伤3,损失惨重,而取得的成果仅仅是击沉了一艘护航航母,对于整个战局毫无作用。

战争意义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胜利,从军事理论上讲,彻底解决了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登陆作战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实证明,登陆方在强大的航母舰队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够占领有着坚固防御的岛屿。从军事地理上讲,不仅为即将开始的马绍尔群岛登陆战役夺取了一个重要的海空前进基地,还消除了从珍珠港到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上交通线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军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以后的登陆战中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