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紹爾群島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紹爾群島戰役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馬紹爾群島戰役

發生時間: 1944年2月

地點: 馬紹爾群島

參戰方: 美國、日本

結果: 美國獲勝

戰役類型: 登陸戰役

馬紹爾群島戰役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於1944年2月在馬紹爾群島對日軍進行的登陸戰役。馬紹爾群島位於夏威夷群島西南、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以東,是日軍中太平洋外圍防禦圈的主要島嶼,美軍進攻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必經之地。此役,日軍傷亡、被俘約1.1萬人;美軍以傷亡約2200人的代價突破日軍外圍防禦圈,為進軍馬里亞納群島開闢了道路。

1943年12月初,美軍開始對馬紹爾群島實施大規模空襲,登陸前兩天進行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準備,全殲島上日軍航空兵和作戰艦艇,摧毀大部分永備工事,給日軍以重大殺傷。2月1日,美軍在艦炮和航空火力支援下,繞過外圍島嶼直接在主島夸賈林環礁南北兩端登陸。島上近8000名日軍死傷。殘部奉命死守,並利用夜暗進行反擊。同日,美軍占領馬朱羅環礁,未遇抵抗;隨後又相繼占領沃托、納穆和烏賈等島礁,2月7日占領夸賈林環礁,24日占領埃尼威托克環礁。為減少傷亡,美軍對日軍重點設防的米利、沃傑、馬洛埃拉普和賈盧伊特環礁圍而不攻,僅以海空軍實施壓制和封鎖,直至太平洋戰爭結束。[1]

戰爭背景

進入1943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經過中途島、新幾內亞、瓜達爾卡納爾島等戰役,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奪取了戰略主動權。隨着美國工業潛力的全面動員,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部隊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裝備,使其軍事實力大為增強。至1943年秋,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已擁有航母11艘、護航航母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5艘、驅逐艦66艘、運輸艦29艘,以及大量的登陸作戰艦隻。同時美軍最高領導層經過認真分析和仔細研究討論,決定以中太平洋為主要戰略進攻方向,西南太平洋為次要戰略進攻方向,採取"雙管齊下",這樣兩個進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護;又可以分散日軍兵力,使其難以判明美軍的主要進攻方向。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系是依託一系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島鏈,組織起堅固防禦。第一條島鏈從南到北依次是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阿留申群島;第二條島鏈依次是新幾內亞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列島、小笠原群島;第三條島鏈依次是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再由東西向的加羅林群島連接,形成蛛蛛網狀的戰略防禦態勢,日軍企圖憑藉這些島嶼消耗、疲憊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體面的媾和。--曾有一位日本海軍的將軍感慨地說:"這些島嶼就像是為日本度身定做的。" 面對如此眾多的島嶼,美軍的戰略進攻究竟從何入手呢?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最初決定首先進攻馬紹爾群島,於1943年6月指示中太平洋戰區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制定進攻馬紹爾群島的作戰計劃,但尼米茲考慮到馬紹爾群島自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是日本的託管地,1935年以後更是嚴禁外國人進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緊在該群島建設軍事基地,部署守備部隊。具體情況由於該群島位於美軍岸基飛機航程之外,無法組織空中偵察而一無所知。而在馬紹爾群島東南的吉爾伯特群島,原為英國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被日軍占領,加上吉爾伯特群島距離美軍基地較近,美軍通過多次空襲和空中偵察,對該地區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尼米茲覺得還是首先進攻吉爾伯特群島,然後以吉爾伯特群島為基地,組織對馬紹爾群島的偵察,待充分掌握馬紹爾群島情況後,再發動進攻。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於7月20日決定首先發起對吉爾伯特群島的兩個主要島嶼和瑙魯島的登陸作戰,作戰計劃代號"電流"。

兵力部署

駐守該群島的是日本海軍第4艦隊(司令為小林仁中將)的第6基地勤務保障隊,第22、第24航空戰隊和第953航空隊(共有飛機約100架),陸軍第1海上機動旅、南洋第1、第2、第3支隊,共1.3萬人。重點防守米利、沃傑、馬洛埃拉普、夸賈林、賈盧伊特和埃尼威托克等主要環礁,並加強南部島礁的防禦。美軍參戰部隊為第4陸戰師和陸軍第7師又1個團,共5.4萬人;海軍第5艦隊(司令為R.A.斯普魯恩斯中將)的第58特混艦隊,編有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36艘,以及艦載機700餘架。

雙方兵力

在塔拉瓦島,守備部隊包括工程兵部隊共約4600人,其中主力是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橫須賀陸戰隊和管井武男中佐的第7佐世保陸戰隊,是日本海軍陸戰隊的精銳部隊,戰鬥力很強。配備203毫米火炮4門、140毫米火炮9門、81毫米火炮6門、127毫米高射炮4門、75毫米高射炮8門、75毫米山炮12門、坦克14輛。柴崎考慮到由於島嶼面積狹小,所以採取灘頭防禦,在海灘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錐障礙物、帶刺鐵絲網和木製柵欄,防禦工事用椰子樹木和珊瑚砂覆蓋,有的則用混凝土和鋼板加固。所有火炮掩體均用鋼板和厚珊瑚砂石覆蓋,只有以406毫米重炮發射延時引信炮彈直接命中才能摧毀。全島工事經過長達十五個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備的防禦體系,其堅固程度完全可以用銅牆鐵壁來形容。柴崎因此誇口,就是用一百萬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馬金島的防禦相對比較薄弱,包括工程兵部隊和航空基地勤務人員,總共約690人,其中受過正規戰鬥訓練的很少,僅240餘人,配備81毫米火炮6門、75毫米高射炮3門、37毫米野炮6門。

日軍在阿貝馬馬島剛開始設防,在美軍發動進攻時,只有海軍觀通站,守備兵力僅25人。儘管日軍地面防禦工事完備,但海空力量幾乎沒有。整個群島沒有一艘軍艦,航空兵只有一架戰鬥機和四架水上飛機,其中唯一的"零式"戰鬥機,也因缺乏零部件而無法起飛。美軍參戰部隊是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指揮的第5艦隊,投入作戰的各種艦船約230艘,其中航母11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58艘、大型登陸艦船50餘艘。作戰飛機約1300架,其中艦載機920架,岸基飛機中B-24"解放者"重轟炸機約100架。

戰爭評價

美軍在戰役指揮上,計劃周詳,部署得當。有人認為美軍第5艦隊幾乎傾巢出動去奪取只有區區數千日軍把守的吉爾伯特群島,似乎有些殺雞用牛刀的小題大作,但是應該看到,美軍是做好了迎擊日軍聯合艦隊出動的充分準備,以確保萬無一失,從這一點來說,正符合《孫子兵法》所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這樣部署是絕對必要的。也只有這樣部署,才能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能夠應付自如,做到穩操勝券。同時在兵力使用上強調以強擊弱,保證掌握較大的兵力兵器優勢,力求速戰速決。這些指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從而保證了戰略反攻的首戰勝利。

當然也應該看到,在具體戰術上,美軍還存在不少缺陷。如在塔拉瓦的比托島上,由於火力準備不夠充分,未能有效摧毀日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導致了登陸部隊在突擊上陸時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再如投入馬金島作戰的陸軍第27師,由於平時訓練墨守成規,其基本戰術與登陸作戰的要求相去甚遠,在具有9:1的絕對優勢情況下,仍花費了三天時間才解決戰鬥,致使在海上擔任支援的海軍艦艇在危險海域停留過長而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失。

裝備上所表現出的不足更多,唯一能夠克服珊瑚障礙的履帶兩棲車,即LVT兩棲車,數量又少,質量又不理想,裝甲薄火力弱,僅裝備一挺機槍,加上履帶易遭損壞而導致失去機動能力;登陸部隊配備的單兵便攜式電台,不具備防水性能,一旦進水就無法正常使用;沒有專用的指揮艦,臨時用噸位較大的戰列艦來湊數,由於艦炮射擊時所產生的震動和氣壓影響,通信設備極易失靈。從而直接影響了作戰指揮。

相比較而言,日軍在指揮上遠不如美軍。日軍對美軍的戰略進攻方向完全判斷錯誤,當美軍對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開始後,既缺乏必要反擊準備,又因為航母已返回本土而無法掩護水面艦艇出戰,只能依靠航空兵和潛艇組織反擊。而航空兵集結在馬紹爾群島的力量又太單薄,戰役打響後雖然曾調集了一些飛機進行增援,但為時已晚,加上美軍對馬紹爾群島機場有效的壓制,日軍航空兵的反擊僅取得了擊傷"獨立"號航母的戰果。潛艇部隊則因為使用指導思想有誤,在美軍軍艦密集的海域頻繁變更展開線,結果出動的9艘潛艇沉6傷3,損失慘重,而取得的成果僅僅是擊沉了一艘護航航母,對於整個戰局毫無作用。

戰爭意義

吉爾伯特群島戰役的勝利,從軍事理論上講,徹底解決了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登陸作戰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實證明,登陸方在強大的航母艦隊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夠占領有着堅固防禦的島嶼。從軍事地理上講,不僅為即將開始的馬紹爾群島登陸戰役奪取了一個重要的海空前進基地,還消除了從珍珠港到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美軍以巨大的代價,取得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對於以後的登陸戰中減少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