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赛尔·普鲁斯特」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6: 行 46:
 
 《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为保健医生,母亲是证券经纪人的女儿,犹太血统。普鲁斯特自幼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岁时得哮喘病,拖累终生。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1892年,与亨利·巴比塞等青年合办《宴会》杂志,189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一家图书馆任职。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1]
+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为保健医生,母亲是证券经纪人的女儿,犹太血统。普鲁斯特自幼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岁时得哮喘病,拖累终生。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1892年,与亨利·巴比塞等青年合办《宴会》杂志,189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一家图书馆任职。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
  
 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论文主要批驳圣伯夫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1]
+
 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论文主要批驳圣伯夫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
  
 在写作《让·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册 。[1] 1912 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2] 1919年,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1]
+
 在写作《让·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册 。1912 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 1919年,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
 
=人物影响=
 
=人物影响=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2] 他于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后来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作品《让·桑德伊》、《驳圣伯夫》,撰写一些评论拉斯金及同代艺术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高度敏感性与高度精神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呈现了一个由感官展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2] 他于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后来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作品《让·桑德伊》、《驳圣伯夫》,撰写一些评论拉斯金及同代艺术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高度敏感性与高度精神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呈现了一个由感官展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於 2019年2月19日 (二) 15:29 的修訂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Marcel Proust)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普魯斯特出生於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體質孱弱、生性敏感、富於幻想,這對他文學稟賦早熟起了促進作用。中學時開始寫詩,為報紙寫專欄文章。後入巴黎大學和政治科學學校鑽研修辭和哲學,對柏格森直覺主義的潛意識理論進行研究,嘗試將其運用到小說創作中,可以說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藝創作的導師。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誌公布了由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

馬塞爾·普魯斯特
馬塞爾·普魯斯特
原文名 Marcel Proust
出生 (1871-07-10)1871年7月10日
法國 巴黎
國籍 法國
職業 演員
知名作品 《追憶逝水年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馬塞爾·普魯斯特

外文名稱 Marcel Proust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 巴黎

出生日期 1871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922年11月18日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代表作品 《追憶逝水年華》

個人經歷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為保健醫生,母親是證券經紀人的女兒,猶太血統。普魯斯特自幼體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歲時得哮喘病,拖累終生。中學畢業後入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法律系,聽過柏格森的哲學課,深受影響。不久,開始涉足上流社會,出入文藝沙龍,與文學藝術界的名流廣泛接觸,成為一個舉止溫文爾雅的時髦青年。1892年,與亨利·巴比塞等青年合辦《宴會》雜誌,1895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在一家圖書館任職。1882至1889年,普魯斯特在巴黎貢多塞中學求學。這是一所大資產階級子弟聚集的學校,他交遊較廣,並開始進入社交界,與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學界名流相識,因而進入聖日耳曼區古老貴族世家的沙龍。

這時期普魯斯特開始寫作,向雜誌投稿。1896年,將各處發表的紀事、隨筆、故事等匯編成第一部作品《歡樂與時日》出版。1896至1899年,寫作自傳體小說《讓·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後人根據手稿整理髮表。少年和青年時代,普魯斯特熱衷於出入交際場所。但他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磨練分析批判能力。他後來的作品基本取材於這個時期的經歷。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譯、介紹了英國藝術評論家羅斯金的作品。羅斯金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他相信直覺勝於對客觀事實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魯斯特的父母先後去世。從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時發作,只能閉門寫作。1908至1909年間,寫過一篇闡述美學觀點的論文《駁聖伯夫》,生前未發表,直到1954年才發表手稿的片斷。論文主要批駁聖伯夫的文藝批評方法,認為文藝作品和作者個人不宜聯繫過於密切。

在寫作《讓·桑德伊》和《駁聖伯夫》的同時,普魯斯特開始構思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從1906年開始寫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輪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冊。1912年下半年,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時光》(後改名為《去斯萬家那邊》)和第二卷《尋回的時光》(後成為第七卷)的初稿,總的書名是《心靈的間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間歇性停頓"。1913年3月,在遭到屢次退稿之後,他把書稿交給格拉塞出版社自費出版,先墊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樣的時候,把書名改成了《追尋逝去的時光》,與此同時,他將兩卷分別命名為《去斯萬家那邊》和《蓋爾芒特家那邊》。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終於出版。 1919年,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第2部《在少女們身旁》由卡里瑪出版社出版,並獲龔古爾文學獎,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發表小說第3部《蓋爾芒特家那邊》第1、2卷;1921至1922年發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爾》第1、2卷。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逝世前將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後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現的時光》(1927),是在作者死後發表的。

人物影響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追憶逝水年華》中。[2] 他於1896年出版《歡樂與時日》,後來翻譯英國藝術評論家拉斯金的著作《亞眠的聖經》與《芝麻與百合》,作品《讓·桑德伊》、《駁聖伯夫》,撰寫一些評論拉斯金及同代藝術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將高度敏感性與高度精神性融為一體,表現出小說創作的新觀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呈現了一個由感官展開的色彩斑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