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国旗

马达加斯加国旗

中文名称:马达加斯加国旗

外文名称:英语:Flag of Madagascar

         法语:Drapeau de madagascar

所属国家: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产生: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1958年10月14日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旗面由白、红、绿三色组成。左侧为白色竖长方形,右侧为上红、下绿两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1]

目录

国旗含义

马达加斯加国旗 采用于1958年10月14日 ,是一面由白色直条和绿红两色横条的旗帜。白红两色是梅里纳人的象征,而绿色象征了在独立过程起了重要作用的农民。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主权绿色象征希望[2]

国徽

马达加斯加国徽呈圆形,圆面中间是马达加斯加国土轮廓,上部为旅人蕉(国树)枝叶,下部为稻田图案 和水牛头。圆周上方的文字为当地语——马尔加什语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下方为棕榈枝叶。底部写着民族格言“祖国、自由、正义”。

国树

国石

孔雀石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介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法语La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

简称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国名释义为“马尔加什人的国家”;别称有“牛的王国”、“华尼拉故乡”。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岛国,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作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旅游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政府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向旅游业投资。居民中98%是马达加斯加族人。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历史沿革

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和阿拉伯人陆续迁入移居马达加斯加岛,并同当地人通婚,形成马尔加什人。

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了国家组织。

16世纪,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

1794年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

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统一全岛,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

1862年拉达马二世同法国签订所谓友好通商条约,批准设立“马达加斯加地产、工业和商业公司”,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交给了以朗贝尔为首的法国资本家。

1863年5月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发动起义,包围王宫,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5月12日国王被勒死,王后腊佐赫里纳继承王位,宣布废除同法国缔结的条约。

1864年赖尼来亚里沃尼担任马达加斯加首相,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他利用英法争夺马达加斯加的矛盾,于1865年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企图以此抵消法国的势力。

1868年又同法国达成了一个新协定,法国声称“永久地”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利用这一喘息时机,加紧进行内政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在中央设立外交、国防、财政、内政、教育各部,取缔债务奴隶制,禁止从事“奴隶贸易”。

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者再次准备吞并马达加斯加。法国借口侨民遗产继承问题,要求对该岛西北部萨卡拉瓦人实行保护,这种无理要求被赖尼来亚里沃尼政府坚决拒绝。

1883年法军炮轰马任加港,并在塔马塔夫港登陆。马达加斯加人民奋起抗战,多次打败了侵略者,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1885年法马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再一次承认马达加斯加的独立和主权,但外交事务由法国统监领导,法国人有权在马达加斯加长期租借土地。事实上,马达加斯加变成了法国的保护国。

1896年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7年3月29日,马达加斯加人民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反对法国对马达加斯加长达50多年的殖民统治,许多人在起义中牺牲。

1958年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 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1991年政局剧烈动荡。

1992年8月,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第三共和国新宪法,恢复原国名。

区域位置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东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为世界第四大岛,习惯称为“大岛”。南回归线穿过该岛南部,全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以北的热带地区,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在莫桑比克海峡最窄处,该国与非洲相距只有400公里。在马达加斯加周围,分布有科摩罗群岛和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留尼汪岛以及属于本国领土的大小岛屿,其中有西北部的诺西贝岛(Nosy-be)和东部的圣马里岛(Saint-Marie)。

地形地貌

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共分五种:1、中部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地区,错落分布着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2、东部为宽度25-100公里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3、西部为平原和高原地区,地形起伏较缓;4、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5、北部以盆地为主,地形复杂,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腊塔纳山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特征

马达加斯加地形独特,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4℃;中部高原属于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18℃;西部处在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6.6℃;南部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低于600毫米,年平均气温约25.4℃。受季风的影响,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首都塔那那利佛海拔约1200米,年平均气温18°C。

自然资源

马达加斯加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墨储量占非洲首位,除此之外还有云母、铀、铅、宝石、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

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积1470万公顷。粮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民俗

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牛像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在马达加斯加,平均两个人拥有一头牛。葬礼铺张,每隔四年掘开祖坟,举行隆重的翻尸换衣仪式。元旦时,人们互赠鸡尾,以示祝福。马达加斯加人的房屋与非洲大陆的房屋迥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房屋极其相似。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马达加斯加的绝大多数部族都以农业为生,大米是主要食粮,煮好米饭一般就着用蔬菜、鱼、羊、家禽或野禽肉块做的卤吃,而且还撒许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们还喜欢吃白薯和木薯,爱喝酸奶。

马达加斯加人尊重老人,在许多社会机构中,管理人员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认为,人的年纪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们对外国朋友十分友好,见面流行握手礼。在马达加斯加的马路上,如果汽车与牛群相遇,汽车必须让道于牛群。“不得无故伤害牛”是该国人人都遵守的信条。

翻尸节

这是马达加斯加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对已故者的怀念和尊重的风俗。其“翻尸”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的尸体从墓穴中挖出来,给尸体翻翻身的意思。这样的做法听起来颇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有点残忍。因为这大大违背了我们所信奉的“入土为安”的准则。实则不然,翻尸正是马达加斯加人表达对死者敬意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因为,把尸体重新取出,可以让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机会,二是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死者在阴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也应该挖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

翻尸节的举行一般会是在死者入土后的几年后进行,出于卫生的需要,会选择在旱季,而具体的日期会有族里的风水先生来选定。翻尸仪式举行的时候,尸体会被小心翼翼的取出并用麻布包好,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游行。期间,男男女女都会又唱又跳,越是热闹越显得对死者的尊重,最后再回到墓地(有时也会换一块新的墓地),换上新的裹尸布。下葬时,根据风俗,还需将尸体反复翻转7次,才最后封土。总之,“翻尸”仪式的重视和排场程度与其当年下葬无有不及。

行割礼

同一些非洲国家类似,也是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生活当中一项重要的风俗和传统就是割礼。

在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男孩出生后不久都需要进行割包皮手术,只有这样,这些男孩日后才会有男子汉气概。所以,每年的6月到9月,也就是旱季期间,大人们会把这段时间出生或者是还没割包皮的男婴都集中在一起,来进行割包皮的仪式。这样的仪式因为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也是热闹非常,人们载歌载舞来庆祝,规模大的时候,甚至会有几千人来参加。

同中国的关系

中马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来建交以来,中马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两国签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贸易协定等,并设立了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中国自1972年起开始向马提供援助,为马援建了木伦达瓦糖厂、制药厂、昂-瓦公路、塔那那利佛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学校等项目。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2011年,中马贸易额为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中方出口5.04亿美元,进口1.03亿美元。据马海关统计,当年我为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约占马市场份额的14.1%。2012年,中马贸易额为6.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中方出口5.43亿美元,进口1.15亿美元。我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进口铬矿砂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