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铃薯疮痂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
原圖鏈接

危害马铃署块茎,块茎表面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手摸质感粗糙,一般分为两种发病症状,分别是网纹状病斑和裂口状病斑(容易被误认为马铃薯粉痂病)。通常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招致一定的经济损失。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疮痂链霉菌

拉丁学名: 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vici

界: 细菌界

分类地位: 放线菌

马铃薯疮痂病1
原圖鏈接

危害症状

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1]

病原

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

发病因素

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病菌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开始在薯块表面生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或合并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边缘凸起,表面显著粗糙.呈疮痂状。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土中容易发病。一般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可选择褐色、红皮、厚皮等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马铃薯属茄科作物,可与谷类作物、豆科、百合科葫芦科作物等进行3-5年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选择保水性好的菜地种植,避免选择碱性砂壤土。提倡高垄栽培和中耕培土,秋马铃薯应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可减轻发病。科学施肥,除施用氮磷钾肥外,应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微生物菌肥、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保证养分齐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土壤消毒,每亩施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kg;播种前,用0.2% (甲醛)溶液浸种2小时,晾干后播种,或用春雷霉素·王铜或甲基托布津、阿米西达和滑石粉拌种,对种薯消毒;在马铃薯薯块形成初期(马铃薯现蕾前期)可用噻霉酮、辛菌胺等环保药剂二次灌根防治,防病初期也可以用代森锰锌进行喷施,隔7-10天一次。[2]

效果标准及注意事项

1、预防用药的,非高感病品种、非严重重茬地能够达到不上病或极轻微的效果;

2、中途用药、错过最佳时机的,仍有控制病害扩大的效果,用药得当的,部分创面会缩小或干硬(品种不同有区别);

3、前述易发病情况应采用重防措施,包括增加用药次数、提高中药用药浓度、增加复配药剂种类。[3]

相关视频

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及用药方法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