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鈴薯瘡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鈴薯瘡痂病


馬鈴薯瘡痂病
原圖鏈接

危害馬鈴署塊莖,塊莖表面出現近圓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瘡痂狀淡褐色病斑或斑塊,手摸質感粗糙,一般分為兩種發病症狀,分別是網紋狀病斑和裂口狀病斑(容易被誤認為馬鈴薯粉痂病)。通常病斑雖然僅限於皮層,但被害薯塊質量和產量仍可降低,不耐貯藏,且病薯外觀不雅,商品品級大為下降,招致一定的經濟損失。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瘡痂鏈黴菌

拉丁學名: 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vici

界: 細菌界

分類地位: 放線菌

馬鈴薯瘡痂病1
原圖鏈接

危害症狀

馬鈴薯塊莖表面先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後形成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塊。因產生大量木栓化細胞致表面粗糙,後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雖瘡痂狀硬斑塊。病斑於皮部,不深入薯內,別於粉痂病。[1]

病原

為瘡痂鏈黴菌,屬放線菌。菌體絲狀,有分枝,極細,尖端常呈螺旋狀,連續分割生成大量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能發病。適合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中性或微鹼性砂壤土發病重,pH5.2以下很少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

傳播途徑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塊莖生長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從皮孔或傷口侵入後染病,當塊莖表面木栓化後,侵入則較困難。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能發病。

發病因素

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病菌從薯塊皮孔及傷口侵入,開始在薯塊表面生褐色小斑點,以後擴大或合併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邊緣凸起,表面顯著粗糙.呈瘡痂狀。在中性或微鹼性砂土中容易發病。一般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用無病種薯,一定不要從病區調種。可選擇褐色、紅皮、厚皮等抗病品種。

2、合理輪作。馬鈴薯屬茄科作物,可與穀類作物、豆科、百合科葫蘆科作物等進行3-5年輪作。

3、加強栽培管理。選擇保水性好的菜地種植,避免選擇鹼性砂壤土。提倡高壟栽培和中耕培土,秋馬鈴薯應加強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可減輕發病。科學施肥,除施用氮磷鉀肥外,應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微生物菌肥、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保證養分齊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土壤消毒,每畝施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1kg;播種前,用0.2% (甲醛)溶液浸種2小時,晾乾後播種,或用春雷黴素·王銅或甲基托布津、阿米西達和滑石粉拌種,對種薯消毒;在馬鈴薯薯塊形成初期(馬鈴薯現蕾前期)可用噻霉酮、辛菌胺等環保藥劑二次灌根防治,防病初期也可以用代森錳鋅進行噴施,隔7-10天一次。[2]

效果標準及注意事項

1、預防用藥的,非高感病品種、非嚴重重茬地能夠達到不上病或極輕微的效果;

2、中途用藥、錯過最佳時機的,仍有控制病害擴大的效果,用藥得當的,部分創面會縮小或干硬(品種不同有區別);

3、前述易發病情況應採用重防措施,包括增加用藥次數、提高中藥用藥濃度、增加復配藥劑種類。[3]

相關視頻

馬鈴薯瘡痂病的症狀及用藥方法

馬鈴薯瘡痂病的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