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尚德(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革命活动家)

高尚德原图链接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高君宇

国籍: 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西

出生日期:1896

逝世日期:1925

人物简介

高君宇(1896年─1925年),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人。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革命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1]

 
高君宇烈士墓原图链接

传奇经历

光绪二十二年(1896)10月20日,高君宇出生于一个开明绅士家中,其父高配天是老同盟会员,受父亲的影响,君宇从小就忧国忧民。宣统三年(1911),君宇于静乐县高等小学毕业,次年,考入省立一中,开始寻求兴国救民的真理。民国5年(1916),考入北京大学,在这里他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北大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他曾任北京学联负责人,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19年参加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

1920年,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长辛店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建立工人俱乐部和职工联合会,领导发动了北方早期的工人运动。他同李大钊等人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7个党员之一。

1920年冬,高君宇加入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在北京大学被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1921年3月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之后回到山西,于1921年5月发起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

建党初期,他同蔡和森等人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是中共早期的马列主义理论家。民国10年(1921)初,他创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北京的第一任团委书记。同年夏,他回太原与贺昌李毓堂等人创建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组了《平民周刊》,向青年学生传播进步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

民国11年(1922)1月,高君宇代表中国共产党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选为大会执行委员,受到列宁的接见。同年5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7月16日,高君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并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8月29日至30日,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西湖召开的执委特别会议。

 
高君宇与恋人石评梅雕像原图链接

民国12年(1923)2月,他参加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共"三大"以后,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出任孙中山的秘书,为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

民国13年(1924)1月,他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担任了国民党北京市特别党部总务股主任,和李大钊一起领导了北京地区的国共合作。3月,他参加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同年夏,回山西太原创建党的组织,由他介绍发展了李毓堂侯士敏彭真贺昌等山西第一批党员,先成立了党小组,后正式成立了中共太原支部。1924年下半年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同年10月,他同周恩来协助孙中山平息"商团"叛乱,负伤住院。1924年底陪同孙中山北上,协助进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民国14年(1925)1月,他赴上海参加中共"四大",在返回北京途中,受周恩来的委托,在天津邓颖超会见,并面交了周恩来的一封信,他成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合的"红娘"。3月4日,高君宇带病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6日凌晨逝世,年仅29岁。他生前曾在自己的照片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缅怀英烈

 
高君宇故居原图链接

高君宇逝世后,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他的女友石评梅(北师大学生,山西平定人,著名女作家)把他留在照片上的这首诗刻在他的墓碑上,不久石评梅[2]在悲痛中离开人世,葬于高君宇墓旁,这就是著名的陶然亭"高石之墓"。

1984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根据中共娄烦县委的请求,亲笔为娄烦县题写了"高君宇纪念馆"的馆名。同年,薄一波许德珩也为高君宇纪念馆题了词。

励志名言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