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脑水肿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山脑水肿症 |
---|
|
高山脑水肿症 (英语:High Altitude Cerebrate Edema ,缩写 HACE),发生在当登山者或游客以很快的速度(每天爬升大于400公尺)到达超过海拔4000- 4500公尺以上时,体内的氧气分压(PO2)将会很快地下降到45毫米汞柱(mmHg)以下,这将使得身体脑部器官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产生的急性缺氧现象。
目录
简介
高山脑水肿常在高山症之后发生;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缺氧时造成脑部血管扩张,结果脑部血流量增加所致,也造成脑部静脉压上升而液体跑出血管到脑组织中所造成的高山脑水肿,通常快速的升高高度是造成高山脑水肿重要的原因。步态不稳、走路摇摇晃晃是高山脑水肿最早的症状,如果登山时,发现队友像是喝醉酒一样无法直线行走,就应该要提高警觉;如果休息后症状没有改善,应该要立即下山。除了步态不稳外慢慢会有恶心、呕吐、意识混乱甚至昏迷的现象。
大脑应变
人类的大脑是一种非常依赖氧气的重要器官,即使身体处在很艰困的环境之下,仍然要保持大脑的氧气供应。大多数人是生活在平地的环境下,这区域的氧气浓度大约是21%左右,因此身体大大小小的细胞或器官已经长期适应了这种氧气浓度,也就是细胞的有氧代谢和能量产出已经达成平衡状况。
危险性
重则危及生命
若我们因为环境突然的变化,使得氧气的浓度在瞬间中变少或稀薄,那么身体除非得学学乳酸菌将体内的养份转化为无氧呼吸代谢,能从38倍的能量状态降低到2倍的能量水平,否则就得想尽办法多获得一些氧气来提升能量效率。当登山者或游客的体能反应过度时或者对缺氧的耐受力不佳时,上面四项的生理反应将持续扩大并转变成危及生命的高山脑水肿症,对脑部及神经最致命的损伤。
发生原因
环境骤变
当我们处超过在4000公尺的高度以上时(如玉山峰顶),由于大气压骤减的关系,使的空气中的氧气从原本的100%可以吸入的氧气(21%的密度),变成只有不到60%可吸入的氧气。这时主宰身体所有运作的首要器官──大脑,只得发出各种不同的指令藉以加强获得更多的氧。 脑部并不像肺部一样可以直接装载气体而得到氧气,所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想尽办法让血液进入大脑之中,而这项工作则主要得由脑部的小动脉及微血管来负责。这些血管唯二的武器却只有‘加速’及‘开放’两项技巧,以对付在高山缺氧的环境下快速发挥应尽责任。
生理反应
高山脑水肿症是在高原及高山地区最致命的高山症伤害,当属高山脑水肿症之高海拔缺氧对脑部及神经的损伤。
当登山者或游客已很快的速度(每天爬升大于400公尺)到达超过海拔4000- 4500公尺以上时,体内的氧气分压(PO2)将会很快地下降到45毫米汞柱(mmHg)以下,这将使得身体脑部器官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产生的急性缺氧发生身体脑部器官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产生的急性缺氧发生四项的生理反应,包括:
脑血管反应
血管扩张及心脏的加速加压
在高山症脑水肿发生时,脑部的小动脉将以‘加速’的策略来应对缺氧的发生,这是指小动脉的管径将舒张变大,透过血管扩张以及加上心脏的加速加压作用,压力自然变大,相对的流速也将变快,这将使得血氧的交换变得有效率,理论上也将对急性的高山缺氧问题有一些帮助。可惜的是这样的身体代偿反应动作,除了会造成高山头痛症以外,还得额外的加速心跳以满足血流灌输。对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问题的人,包括心脏衰竭、肺梗塞等等则将更恶化病情。
微血管的通透性变大
另外在高山症脑水肿发生同时,脑部的小动脉将另以‘开放’的策略来应对缺氧,所谓脑部血管的‘开放’则是指脑部微血管的通透性变大,一旦血管内皮壁细胞之间的间隙变大,从血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交换速度也将变快,原本这是对急性高山缺氧的初期有所帮助。只可惜这种代偿反应在加上前一段的所提的血流加速及血压增大的情况下,使得微血管内的水份过量的渗漏进入脑细胞之中,于是形成所谓的高山脑水肿症或高山症脑水肿。这将造成脑神经的破坏、头痛、昏迷、失智、失温甚至死亡等严重问题。[1]
发生时间
急性高山症刚发生之际
高山症脑水肿是高山症中死亡率最危险的病症。一般多半发生在快速登上高原或高山后的12小时左右,这是由于大多数发生高山症脑水肿的人都在快速的、还没适应的状态之下冒然的进入4000公尺的高山地区,因此在第一天的6-12小时的急性高山症症状刚发生之际,便就已在登上更高的海拔地区或者在尚未适应之际,就进行激烈的运动,因此大多数人都在随后便发生高山症肺水肿问题。
虽然在高山上的晚上比较容易使高山症脑水肿发作,但是却不像高山肺水肿症那般,是因为低温问题让空气中的湿度增加而使肺部的呼吸困难,而是因为晚上周围的植物正在进行有氧呼吸作用,这将使得已经稀薄的氧气会发生比白天发生更稀薄的状态,因而加强促使了高山症脑水肿的发作环境。
发生机率
合并高山症肺水肿
虽然高山症脑水肿的发生率没有急性高山症或高山肺水肿症的高,但经过多年的研究统计发现,高山症脑水肿患者合并有急性高山症也有高达35%以上的发生机率,这代表急性高山症的病人有很大部分因为没能进行高山地区的适应动作及预防准备,而常常遗憾的发生这类棘手的高山症脑水肿问题。尤其是许多的山难是因为不小心墬崖或迷路失踪等原因,但这类的遗憾幕后大多是因为先发生了高山症脑水肿所致。另外一型更致命的高山症脑水肿合并有高山症肺水肿的发生机率,据研究统计至少也有高达14%的登山人口或高原游客发生。这说明了高山症的问题对所有进入高原旅游或进行高山登山者等族群必须要警觉认识!
判定标准
一般登山界对是否已罹患了高山症脑水肿的简单判定标准如下:
以用四肢偏倚检查(tandem gait test)法,在地上画一条线约15公尺以上,让患者沿著该直线行走,看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并且是没有超出直线范围,反之,若没能沿直线行走,则大多可确任该患者以患得高山症脑水肿。因为这项高山症脑水肿的特性可能会出现心理或行为、思考上的改变,最初常见的为运动失调,其步伐动作像喝醉酒的人一样。
出现症状
高山脑水肿常在高山病之后发生;高山脑水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缺氧时造成脑部血管扩张,结果脑部血流量增加所致,也造成脑部静脉压上升而液体跑出血管到脑组织中所造成的高山脑水肿,通常快速的升高高度是造成高山脑水肿重要的原因。步态不稳、走路摇摇晃晃是高山脑水肿最早的症状,如果登山时,发现队友像是喝醉酒一样无法直线行走,就应该要提高警觉;如果休息后症状没有改善,应该要立即下山。除了步态不稳外慢慢会有恶心、呕吐、意识混乱甚至昏迷的现象[2]。 归纳以上症状有:
实际案例
一名陈姓妇人在山区失踪,疑似失温产生幻觉,而在高山上这种情况,叫做神智改变,也有人称为感觉剥离,因为在高山氧气稀薄,容易缺氧,严重就会造成脑水肿压迫到神经,导致走路不稳、判断力变差、出现幻觉等等情况,有20多年经验的登山客说,也曾遇过登山同伴走路越来越歪斜、自己毫无感觉,这也是感觉剥离情况之一,因此登山前会先吃药,希望能够预防。[3]
参考资料
- ↑ 高山症类型-高山脑水肿症台湾高山症缺氧研究中心
- ↑ 高山症并发症-高山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家庭医学健康网
- ↑ “感觉剥离!” 高山缺氧导致脑水肿 严重者产生幻觉东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