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归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归彦(?-562年),字仁英,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大臣,神武帝高欢族弟。

  • 初仕东魏,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封安喜县男。
  • 北齐建立后,拜领军将军,封平秦王,诬杀清河王高岳。接受文宣帝高洋遗诏,辅政少帝高殷
  • 先后拥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杀死废帝高殷。官至太傅、司徒、录尚书事。威权过重,引起武成帝忌惮。
  • 河清元年(562年),拜太宰,出任冀州刺史。心中不安,便在冀州起兵谋反,为平原王段韶所擒,解送邺城,斩首弃市。

基本信息

姓名    高归彦  
字号    字仁英      
民族    鲜卑化汉人      
官职    太宰、冀州刺史  
爵位    平秦王  
出生地   渤海蓨县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562年 
所处时代   南北朝   
主要成就   拥立孝昭帝和武成帝 太宰兼冀州刺史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 高归彦是父亲高徽早年在长安与妇人王氏私通所生,九岁时被族兄高欢接到洛阳。高欢命堂弟高岳抚养高归彦,但高岳见高归彦年幼,对他非常刻薄。高归彦暗中怀恨在心。
  • 东魏武定年间,高归彦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封安喜县男。他一改幼年时朴实淳厚的本性,放纵自为,喜好声色,终日酣歌。[1]

受宠文宣

  • 天保元年(550年),高欢次子高洋建立北齐,史称文宣帝。高归彦受封为平秦王,颇受宠信,后又因征讨侯景有功,拜领军大将军,别封长乐郡公。
  • 天保六年(555年),高归彦暗中向高洋进谗,使得高洋逐渐疏远清河王高岳。后来,高洋命高归彦到清河王府斥责高岳,结果高岳忧惧而死。时论哗然,都认为是高归彦鸩杀了高岳。
  • 天保九年(558年),高归彦升任尚书左仆射,成为宰相。天保十年(559年),高洋暴崩于晋阳(今山西太原)。高归彦与尚书令杨愔、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颐一同受遗诏辅政,辅佐少帝高殷。 [2]

拥立孝昭

  • 乾明元年(560年),高归彦进拜司徒,总领宫中禁卫。不久,高殷由晋阳返回邺都(今河北临漳)。杨愔宣布敕命,将五千随驾士兵留在宫内,暗防有变。而高归彦直到数日后方才得知这道敕命,因此暗中怨恨杨愔。
  • 后来,杨愔、燕子献欲除掉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问计于高归彦。高归彦却向高湛告密。高湛遂与高演发动政变,诛杀杨愔、燕子献等人。当时,高演欲进云龙门,却被都督成休宁率禁军拒于门外。高归彦晓谕禁军,方使高演进入宫中。而后,又用相同的方法进入柏阁、永巷。
  • 同年八月,高演以娄太后诏废黜高殷为济南王,继位为帝,史称孝昭帝。以高归彦为司空,兼任尚书令,位列平原王段韶之上。高演逾越礼制,赏赐天子方可佩戴的纱帽,以示优宠。皇建二年(561年)九月,高演为永除后患,密令高归彦前往晋阳宫,杀死高殷。 [3]

外放冀州

  • 高殷死后不久,高演因病驾崩。高归彦前往邺城,拥立长广王高湛为帝,史称武成帝。高湛加封高归彦为太傅、司徒,允许他带卫士三人佩刀入宫。当时,高归彦所到之处,举座倾倒,满朝贵戚争相结交。他位居将相,更是志得意满,出言傲慢,旁若无人。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等人都认为其威权震主,将来必为国家的祸害,多次向皇帝揭发他的过错。而高湛也想起他以前反复无常的事迹,对他逐渐疏远。
  • 河清元年(562年),高湛让魏收起草诏书,欲加封高归彦为右丞相。魏收却对高元海道:“陛下以右丞相的身份即皇帝位,如今高归彦威名过盛,怎能再任命他为丞相。”高元海告知高湛。高湛遂任命高归彦为太宰、冀州刺史,并传敕令给宫门侍卫,不准高归彦入宫。当时,高归彦正在家中纵酒豪饮,对此丝毫不知。次日入朝,方知自己已被外放,大惊之下退回家中。等他通名谢恩之时,高湛早已将敕令发出,让他及早动身赴任,并让武职官员全部去青阳宫送行,同时又赏赐钱帛、鼓吹等物。 [4]

谋反被杀

  • 高归彦到冀州后,心中不安,便欲在高湛前往晋阳之时起兵,趁虚攻入邺城。郎中令吕思礼向朝廷告发,高湛则命平原王段韶负责征讨。高归彦通过私设的驿站得知这一消息,便闭城坚守,并将不愿随从造反的长史宇文仲鸾、司马李祖挹等五人全部杀死。不久,朝廷军队逼近冀州,高归彦登城大叫道:“孝昭皇帝驾崩时,六军百万之众全都归我指挥,我却到邺城拥立陛下。我当时没有造反,如今难道会有二心?只因高元海、毕义云、高乾和欺蒙皇帝,妒恨忠良,这才被迫起兵。只要杀了这三个人,我立即自刎谢罪。”后来,冀州城破,高归彦单马北逃,结果在交津被擒获,锁送邺城。
  • 高湛命赵郡王高睿私下去见高归彦,询问他造反的原因。高归彦道:“陛下让高元海、高乾和这些黄领小儿挟制于我,我怎能不反?陛下重用的若是赵彦深,我又怎会心怀怨恨?”高湛又命使者前去斥责。高归彦仍道:“高元海收受毕义云的房宅,任命他为本州刺史,还赐予后部鼓吹仪仗。而我身为藩王,官居太宰,却没有得到鼓吹,所以要杀高元海、毕义云方能解恨。”高湛命都督刘桃枝将他押入宫中,高归彦仍旧这么说,并希图活命。
  • 高湛命大臣公议高归彦之罪,群臣都认为他罪不可赦。高湛遂将高归彦关在一辆露车(没有帷盖的车子)上,嘴中衔枚噤声,双臂反绑于背后,又让刘桃枝站在车上,用刀架着高归彦的脖子,后面让人击鼓跟随。最终,高归彦及子孙十五人全部被斩首弃市。后来,高湛又将高归彦全家百余人赐给高岳的子孙为奴。 [5]

人物轶事

  • 高洋在位时,曾到武库中挑选兵器赏赐大臣,将两片石角赏赐给高归彦,并对他道:“你以后帮高演做事时不会谋反,但在帮高湛做事的时候却一定会谋反。谋反的时候,就用这两片石角去吓唬人!”高归彦的额骨有三道隆起,戴头冠也戴不稳。高洋用马鞭抽打他的额头,打得他血流满面,骂道:“你以后造反,这种额骨也可以吓人啊!”后来,这些反叛的预言竟都应验了。 [6]

人物评价

  • 李延寿:思好属昏乱之机,归彦因猜嫌之衅,咫尺邺都,以速其祸,智小谋大,理则宜然。[7]

人物纪念

  • 定州刺史高归彦造白玉释迦像记,即高归彦造像记,刻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1921年在河北定县众春园出土。造像座为白玉石造,上部释迦像已佚。造像记刻在佛座四周,楷书,计二十七行,行七字,中有二行六字,末行三字。
  • 现存河北定州,故宫博物院藏有初拓本。此记书法娟静和美,俊秀温雅。与北朝造像记中方笔锐锋,棱角森挺的书风不同,也与一些粗头乱服、率稚拙的造像记的字迹迥异,在北朝书法作品中实属罕见。

史籍记载

  • 《北齐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8]
  • 《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7] 

参考资料

  1. 《北齐书·高归彦传》:归彦少质朴,后更改节,放纵好声色,朝夕酣歌。
  2. 《北齐书·杨愔传》:文宣大渐,以常山、长广二王位地亲逼,深以后事为念。愔与尚书左仆射平秦王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受遗诏辅政。
  3. 《北齐书·废帝本纪》:皇建二年秋,​天文告变,归彦虑有后害,仍白孝昭,以王当咎。乃遣归彦驰驿至晋阳宫杀之。
  4. 《北齐书·高归彦传》:上幸归彦家,召魏收对御作诏草,欲加右丞相。收谓元海曰:"至尊以右丞相登位,今为归彦威名太盛,故出之,岂可复加此号。"乃拜太宰、冀州刺史,即乾和缮写。昼日,仍敕门司不听辄入内。时归彦在家纵酒,经宿不知,至明欲参,至门知之,大惊而退。及通名谢,敕令早发,别赐钱帛、鼓吹、医药,事事周备。又敕武职督将悉送至青阳宫,拜而退,莫敢共语。
  5. 《北齐书·高岳传》:后归彦反,世祖知其前谮,曰:"清河忠烈,尽力皇家,而归彦毁之,间吾骨肉。"籍没归彦,以良贱百口赐岳家。
  6. 《北齐书·高归彦传》:文宣入库,赐从臣兵器,特以二石角与归彦。谓曰:"尔事常山不得反,事长广得反,反时,将此角吓汉。"归彦额骨三道,着帻不安。文宣尝见之,怒,使以马鞭击其额,血被面,曰:"尔反时当以此骨吓汉。"其言反竟验云。
  7. 7.0 7.1  北史:列传第三十九.国学导航.2014-05-24
  8. 北齐书:列传第六.国学导航.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