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粱丝黑穗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粱丝黑穗病


高粱丝黑穗病
原圖鏈接

高粱丝黑穗病俗称黑疸头、乌咪,是由高粱丝轴黑粉菌引起的、发生在高粱的病害。主要发生在高粱穗部。

高粱丝黑穗病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高粱产区。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的可达10-40%。自60年代推广杂交高粱以后,高粱丝黑穗病曾一度大为减轻,但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感病品种面积扩大,加之一些地区放松种子处理,以致丝高粱丝黑穗病为害演变成为高粱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由于高粱丝黑穗病以土壤、粪肥带菌传病为主,因此防治上应釆取选用抗病良种、轮作、施净肥结合种子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粱丝黑穗病

别 名:黑疸头、乌咪

危害作物:高粱

高粱丝黑穗病1
原圖鏈接

为害部位:穗部

病 原:丝轴黑粉菌

病原特征

病原Sphacelothecareiliana(Ktllln.)Clint.异名Sorosporiumreiliaum(Ktlhn.)Mc.Alp.称高粱丝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球形至卵圆形,暗褐色,壁表具小刺,大小10―15×9―13(um)。初期冬孢子常30多个聚在一起,后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的孢子团,大小50一70um,但紧密,成熟后即散开。孢子堆外初具由菌丝组成的薄膜,后破裂冬孢子散出。冬孢子需经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在32―35℃,湿润条件下处理30天,萌发率明显提高。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1]

为害症状

高粱丝黑穗病主要发生在高粱穗部,苞叶里的乌米初期小,指状,逐渐长大,后中部膨大为圆柱状,较坚硬。使整个穗部变成黑粉,高粱孕穗打苞期症状明显。病穗苞叶紧实中下部稍膨大且色深,手捏有硬实感,剥开苞叶穗部出现白色棒状物,外围一层白色薄膜,抽穗后白色薄膜破裂,露出黑色丝状物及黑粉。主茎的黑穗除掉后,新长出的分蘖穗仍可形成黑穗。部分病株穗部形成丛簇状病变叶;部分病穗基部可残存少量小穗分枝,但不能结实;有的形成不育穗。病株常表现矮缩、节间缩短,特别是近穗部节间缩短严重。有时在同一病株的分蘖上,可见高粱黑丝穗病和坚黑穗病或散黑穗病复合发生。穗部出现两种黑穗病。冬孢子幼时聚集呈球形,成熟时散开,露出由寄主组织生成的很多细丝。个别情况下,仅部分花序被害,或者端部的叶片上个别情况下,仅部分花序被害,或者端部的叶片上。

分布范围

高粱丝黑穗病于19世纪中页首先发现于埃及,然后逐步遍布世界各高粱产区。高粱丝黑穗病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高粱产区。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夏秋季多雨年份能缩短田间冬孢子寿命。散落在地表和混在粪肥中的冬孢子是高粱丝黑穗病菌的主要侵染来源。种子带菌虽然不及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播重要,但却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重发途径,尤其对于无病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

流行规律

菌源数量:发病程度与土壤含菌量直接相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前作病重地比前作病轻地发病严重,因为连作年限愈长,土壤中累积的冬孢子数量也愈大。

土壤温、湿度:播种至幼苗期土壤温度及含水量与发病轻重也有密切关系。播种时土温在12℃以下时,出苗期约13天,发病率高,土温15℃,8天出苗,发病率低,缩短幼苗出土时间有利于避病。土壤持水量20%是病菌侵染的最适湿度,土壤含水量陨,适于病菌侵染的温度也低。

品种抗病性:晋杂5号推广后,高粱丝黑穗病几近绝迹,但随着新小种的形成和发展,其抗病性“丧失”,在一些地区严重感病并造成很大损失。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感病品种是病害加重的根本原因。

播种深度:播种后覆土过厚,幼苗出土慢,适于病菌侵染时间长,发病重。

发病过程

2004~2005年在高粱田定点观察,高粱适宜播期在4月下旬,出苗期一般在5月上旬。此期间0~20厘米地温为18.5~26.2℃,日平均温度24℃,日降水量3.3毫升,最有利于高粱丝黑穗病的冬孢子萌发,冬孢子萌发后以双核菌丝侵入高粱幼芽,种子萌发至1.5厘米是最适侵染期。苗期过后此病菌孢子就不再侵染,在苗期看不到受害症状。侵入的菌丝35天后进入生长椎组织内部,60天后进入分化的花芽中,7月下旬~8月中旬,在高梁抽穗期,植株出现灰包并尚未破裂之前拔除病穗。[2]

防治方法

用抗病品种:抗高粱丝黑穗病的亲本有黑龙14A、7152A、吉农105A等,抗病杂交种有辽杂4号辽饲杂2号黑杂34、黑杂46、齐杂1号、晋杂5号、忻杂5号、忻杂7号、冀杂1号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有生理小种分化,需实行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在推广抗病品种时,应明确当地生理小种组成和变化趋势。在1号小种流行区,可种植以AT× 3197A为抗源的杂交种;在2号小种流行区,可选用AT× 622为抗源;在3号小种流行区,应选用与SA281、516、八棵权等有相同遗传基础的材料作亲本,育成抗病品种。

农业防治: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秋季深翻灭茬,清除病残体。基肥应使用充分腐熟的或不含病残体的农家肥。播前细致整地,保持良好墒情,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避免播种过深或覆土过厚,使幼苗尽快出土,减少病菌侵入幼芽的机会。在乌米出现后但尚未破裂之前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复查,若发现有侧芽长出的“二茬乌米”,也应及时拔除。拔除病株要持续进行,坚持数年可收到显著成效。

种子处理:药剂拌种用三唑类药剂效果最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干拌种子,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2-0.15%,15%三唑醇干拌种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0.15%,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2-0.16%。有的地方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10克,对少量水成糊状后,拌高粱种子3-3.5千克,充分拌匀后稍晾干再播种。


相关视频

高粱病害及其防治 | 中科禾一


我县开展高粱种植技术培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