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粱絲黑穗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粱絲黑穗病


高粱絲黑穗病
原圖鏈接

高粱絲黑穗病俗稱黑疸頭、烏咪,是由高粱絲軸黑粉菌引起的、發生在高粱的病害。主要發生在高粱穗部。

高粱絲黑穗病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高粱產區。發病率一般為3-5%,嚴重的可達10-40%。自60年代推廣雜交高粱以後,高粱絲黑穗病曾一度大為減輕,但隨着品種結構的變化,感病品種面積擴大,加之一些地區放鬆種子處理,以致絲高粱絲黑穗病為害演變成為高粱生產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由於高粱絲黑穗病以土壤、糞肥帶菌傳病為主,因此防治上應釆取選用抗病良種、輪作、施淨肥結合種子處理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高粱絲黑穗病

別 名:黑疸頭、烏咪

危害作物:高粱

高粱絲黑穗病1
原圖鏈接

為害部位:穗部

病 原:絲軸黑粉菌

病原特徵

病原Sphacelothecareiliana(Ktllln.)Clint.異名Sorosporiumreiliaum(Ktlhn.)Mc.Alp.稱高粱絲軸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冬孢子球形至卵圓形,暗褐色,壁表具小刺,大小10―15×9―13(um)。初期冬孢子常30多個聚在一起,後形成球形至不規則形的孢子團,大小50一70um,但緊密,成熟後即散開。孢子堆外初具由菌絲組成的薄膜,後破裂冬孢子散出。冬孢子需經生理後熟才能萌發,在32―35℃,濕潤條件下處理30天,萌發率明顯提高。病菌在人工培養基上能生長。[1]

為害症狀

高粱絲黑穗病主要發生在高粱穗部,苞葉里的烏米初期小,指狀,逐漸長大,後中部膨大為圓柱狀,較堅硬。使整個穗部變成黑粉,高粱孕穗打苞期症狀明顯。病穗苞葉緊實中下部稍膨大且色深,手捏有硬實感,剝開苞葉穗部出現白色棒狀物,外圍一層白色薄膜,抽穗後白色薄膜破裂,露出黑色絲狀物及黑粉。主莖的黑穗除掉後,新長出的分櫱穗仍可形成黑穗。部分病株穗部形成叢簇狀病變葉;部分病穗基部可殘存少量小穗分枝,但不能結實;有的形成不育穗。病株常表現矮縮、節間縮短,特別是近穗部節間縮短嚴重。有時在同一病株的分櫱上,可見高粱黑絲穗病和堅黑穗病或散黑穗病複合發生。穗部出現兩種黑穗病。冬孢子幼時聚集呈球形,成熟時散開,露出由寄主組織生成的很多細絲。個別情況下,僅部分花序被害,或者端部的葉片上個別情況下,僅部分花序被害,或者端部的葉片上。

分布範圍

高粱絲黑穗病於19世紀中頁首先發現於埃及,然後逐步遍布世界各高粱產區。高粱絲黑穗病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高粱產區。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夏秋季多雨年份能縮短田間冬孢子壽命。散落在地表和混在糞肥中的冬孢子是高粱絲黑穗病菌的主要侵染來源。種子帶菌雖然不及土壤和糞肥帶菌傳播重要,但卻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重發途徑,尤其對於無病區,帶菌的種子是重要的初次侵染來源。

流行規律

菌源數量:發病程度與土壤含菌量直接相關,連作地病重,輪作地病輕,前作病重地比前作病輕地發病嚴重,因為連作年限愈長,土壤中累積的冬孢子數量也愈大。

土壤溫、濕度:播種至幼苗期土壤溫度及含水量與發病輕重也有密切關係。播種時土溫在12℃以下時,出苗期約13天,發病率高,土溫15℃,8天出苗,發病率低,縮短幼苗出土時間有利於避病。土壤持水量20%是病菌侵染的最適濕度,土壤含水量隕,適於病菌侵染的溫度也低。

品種抗病性:晉雜5號推廣後,高粱絲黑穗病幾近絕跡,但隨着新小種的形成和發展,其抗病性「喪失」,在一些地區嚴重感病並造成很大損失。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感病品種是病害加重的根本原因。

播種深度:播種後覆土過厚,幼苗出土慢,適於病菌侵染時間長,發病重。

發病過程

2004~2005年在高粱田定點觀察,高粱適宜播期在4月下旬,出苗期一般在5月上旬。此期間0~20厘米地溫為18.5~26.2℃,日平均溫度24℃,日降水量3.3毫升,最有利於高粱絲黑穗病的冬孢子萌發,冬孢子萌發後以雙核菌絲侵入高粱幼芽,種子萌發至1.5厘米是最適侵染期。苗期過後此病菌孢子就不再侵染,在苗期看不到受害症狀。侵入的菌絲35天後進入生長椎組織內部,60天後進入分化的花芽中,7月下旬~8月中旬,在高梁抽穗期,植株出現灰包並尚未破裂之前拔除病穗。[2]

防治方法

用抗病品種:抗高粱絲黑穗病的親本有黑龍14A、7152A、吉農105A等,抗病雜交種有遼雜4號遼飼雜2號黑雜34、黑雜46、齊雜1號、晉雜5號、忻雜5號、忻雜7號、冀雜1號等。高粱絲黑穗病菌有生理小種分化,需實行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種的合理布局,在推廣抗病品種時,應明確當地生理小種組成和變化趨勢。在1號小種流行區,可種植以AT× 3197A為抗源的雜交種;在2號小種流行區,可選用AT× 622為抗源;在3號小種流行區,應選用與SA281、516、八棵權等有相同遺傳基礎的材料作親本,育成抗病品種。

農業防治:與非寄主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秋季深翻滅茬,清除病殘體。基肥應使用充分腐熟的或不含病殘體的農家肥。播前細緻整地,保持良好墒情,適時播種,提高播種質量,避免播種過深或覆土過厚,使幼苗儘快出土,減少病菌侵入幼芽的機會。在烏米出現後但尚未破裂之前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間隔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複查,若發現有側芽長出的「二茬烏米」,也應及時拔除。拔除病株要持續進行,堅持數年可收到顯著成效。

種子處理:藥劑拌種用三唑類藥劑效果最好。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干拌種子,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2-0.15%,15%三唑醇干拌種劑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0.15%,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12-0.16%。有的地方用2%立克秀濕拌種劑10克,對少量水成糊狀後,拌高粱種子3-3.5千克,充分拌勻後稍晾乾再播種。


相關視頻

高粱病害及其防治 | 中科禾一


我縣開展高粱種植技術培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