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历仕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


高谷(1391年4月14日-1460年2月2日),或称高榖,字世用,江苏东台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初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迁翰林侍讲、侍读学士,转工部尚书,累进少保、东阁大学士。景泰七年(1456年),迁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为官廉谨,处事公允。后因年老而致仕,归乡后仍简朴如初。

天顺四年(1460年),高谷逝世,年七十。成化初年,追赠太保,谥号“文懿”。

高谷的文章简质,有《高文懿集》十二卷,为其宗子所校刻,流传于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高谷                 出生时间         1391年4月14日
                别 称         高榖                 去世时间         1460年2月2日
                出生地         扬州兴化                 官 职         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
                  所处时代          明朝                  追   赠           太保,谥号:文懿

人物热点

人物生平

早年及第

高谷,或称高榖[1],先世居河南怀庆,其家世代业儒。先祖在北宋末年南渡,徙居扬州。扬州陷,迁居泰州丁溪场(今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元末时曾移苏州,明朝建立后,复返故里。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十日生,自幼聪慧,承家训嗜读不倦,且资质厚重,举止端庄。十岁入县学,成庠生,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十五岁中举。

永乐十三年(1415年),高谷登进士第,年方二十五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又授中书舍人。

渐升入阁

明仁宗即位后,改授高谷为太子春坊司直郎,旋即调任翰林侍讲学士。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不久后,经由内阁首辅杨士奇荐拔,高谷与苗衷马愉曹鼐四人均充任翰林侍读,成经筵,为英宗讲读经学。

正统三年(1438年),与修《明宣庙实录》,升翰林侍读学士。

正统十年(1445年),高谷以侍讲学士职进升为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参与机务。

身陷纷争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犯境,英宗朱祁镇轻信宦官王振,率数十万大军亲征。结果于土木堡一役全军溃败,王振被杀,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历史上称为“土木之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高谷支持兵部尚书于谦抗击外故,同时拥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继大统,是为代宗。

景泰元年(1450年),高谷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仍掌阁务。

此时,由于于谦击退了瓦剌的侵犯,加之瓦剌内部矛盾激化,瓦剌太师也先后数次表示修好,愿意赎放英宗。这使代宗十分尴尬。八月诏议,因代宗态度不明朗,朝廷久议不决。此刻高谷十分清醒,他坚定了遣使迎驾的主张,并提议大臣赵荣可担此任。

未几,英宗赎还,将至京。代宗不愿张扬,具礼甚薄,群臣不敢擅议,惟高谷直言不讳,力主“礼宜从厚”。当时有一位叫龚遂荣的千户,出于忠诚,投书高谷,亦主张厚礼迎驾。高谷遂将此信遍传朝臣,并教训他们说:“一介武夫尚知此理,况公卿乎?”事传代宗,代宗甚怒,追查此事。高谷挺身而出,出示书信,并力陈自己的主张,举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请代宗效行。帝不纳,亦不深罪高谷,逮龚遂荣,未几亦释。英宗归銮,被奉为太上皇,置于深宫。

景泰二年(1451年),加少保、东阁大学士。同年,代宗“易储”,废黜英宗之子、太子朱见濬(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代宗为达目的,在事前事后厚贿群臣,高谷不能阻止此事,也被加授为太子太傅,享双俸。

此后,曾在应天、凤阳受灾时代替代宗祭祀三陵,赈济饥民。

景泰七年(1456年),与阁臣陈循总裁编修《环宇通志》,晋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他与阁臣王文不和,屡次请求解预机务,代宗不允。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不能视事,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文武大臣的拥戴下,突然夺宫升殿,废黜代宗。此为“夺门之变”。

上书致仕

英宗复辟后,对景泰时期的阁臣进行了清算。陈循、王文等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抗敌功著的于谦也被斩于刑场。时高谷已年逾花甲,早在景泰年间因内阁王文挤兑,就已萌退意,自己又是景泰重臣,英宗虽未罪己,但也不敢再恋相位。于是上书英宗,请求告老。英宗阅书,对左右大臣说:“谷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尝左右朕。其赐金帛袭衣,给驿舟以归。”于是恩准致仕,并赐金帛袭衣,安排驿舟,不久后又赐敕奖谕。

这篇“奖谕”十足耐人寻味。文章前半部说了一通高谷“以智识文学,执经事朕”、“怀旧之私实有切于朕意”之类情谊话。后半部话锋一转,云:“卿之归也,日与亲戚故旧徜徉邱园,展契阔之深怀,道朝廷之盛事。清风高致,足以励廉而革贪;盛德雅望,足以敦化而善俗,则卿亦永有终誉焉。”柔言中隐含威胁。其实是警告高谷归里后言行小心,否则,就谈不上“永有终誉”。

隐居故里

高谷归后,隐居故里,绝口不谈景泰至天顺初年的朝廷变故。

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初十日,高谷在东台逝世,终年七十岁。

成化初年,尚书姚夔进言“高谷进退有道,始终不渝,宜加赐救”,明宪宗乃赠高谷为太保,谥号“文懿”(一作文义、文毅),祀于乡贤祠。

人物成就

高谷入阁,清廉正直,持议公正,且不避权要,遇事无偏私。景泰五年(1454年)给谏林聪因忤重臣,被构罪廷讯,欲论重辟。高谷从南直隶视察灾情回都,闻讯竭力营救,独陈其冤,使林聪获赦并官复原任。七年顺天乡试,大学士陈循因自己的儿子未能中试,遂攻讦考官刘俨黄谏等人阅卷不公。高谷受命复阅,力言刘、黄无私,且仗义执言云:“贵胄与寒士争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

高谷又以荐贤任能,提掖后进为任事,先后两次主顺天乡试,皆称得人。曾上以此为疏主张内外诸司应惟贤是用,又说经筵日讲,关系圣德,荐大理卿陈询、学士吕原、中允杨鼎、左都御史王文、大理卿萧维桢、司业王恂等人入选。后王文入阁,余皆鼎侍经筵。又荐翰林修撰商辂彭时入阁,二人后为明宪宗时名臣。

人物典故

高谷鄙浮华、乐俭素。为中书时,尝奉旨往海印寺抄写佛经,遇雨辄褪靴卷裤,提袍赤足归,使同僚大为惊讶。官任侍读学士时,每赴公宴,总是用布头剪成新花样补缀在破锦袍上,以至有人嘲笑为“高学士锦上添花”,高谷不以为然。位至台阁,也仅“敝庐瘠田而已”。明、清方志都载,高谷“元老府”“湫隘特甚”,并非夸张,其故居今犹在,低檐小室,无异民居。

人物纪念

高谷死后,与诰封夫人郭妙宁合葬于今江苏省东台市经济开发区双新村九组。其墓园恢宏,有神道碑、石人石马。由大学士李贤撰写墓志,巡抚郑晓撰行略。

人物评价

  • 姚夔:谷鲠直不回,端亮有守。始以翰林学士侍英宗经筵,入内阁辅政,孜孜为国,恪持公论。景泰间,力主遣使迎銮之议。及其还驾,独建备礼、郊迎策。天顺初,以老疾乞归田里,遂卒于家。进退有道,始终不渝。(《今献备遗》引)
  • 叶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学。(《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引)
  • 唐枢:①端简廉静,不比匪人……时萧镃守似矣,而歉于公终。苗衷谙似矣,而歉于公施。吕原厚似矣,而歉于公达。马愉慎似矣,而歉于公广。(《国琛集》) ②自惕警己巳,缙绅稍稍精神,杰者辈出,人思奋于政矣。本朝治体一大机括,于群公介之,他未暇论。(《国琛集》)
  • 项笃寿:黄文简勤慎详密,见危能安。高文毅廉靖端方,临难不惧。迹其保护储宫,十年濒死。力主迎銮,以忠谨称。可谓大臣也已。(《今献备遗》)
  • 张廷玉: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宽厚,王直之端重,盖皆有大臣之度焉。当英、景之间,国势初更,人心观望,执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于迎驾之仪,直侃侃于遣使之请,皆力持正议,不随众俯仰,故能身负硕望,始终一节,可谓老成人矣。(《明史》)
  • 朱国桢:“所作自诸体外,其赠章都曲艺卑秩处士文,绝不见有大富贵人酬应之篇,即此可见其为人矣。”

史料记载

  • 《今献备遗·卷七》
  • 《续藏书·卷十·内阁辅臣》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