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德雅德 ·吉卜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鲁德雅德 ·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0日-1936年1月18日),生于印度孟买,英国短篇小说作家及诗人。[1]
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他所写在印度的英军士兵故事,和诗歌以及的儿童故事而获得此奖。
家庭
父亲约翰·洛克伍德(John Lockwood Kipling)是一位艺术家和学者,对儿子的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拉合尔博物馆(Lahore Museum)的策展人,并在第一章中对主持这座“奇妙的房子”进行了描述。
母亲是爱丽丝·麦克唐纳(Alice Macdonald),他的两个姐妹与19世纪非常成功的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爵士和爱德华·波因特爵士结婚,而第三位与阿尔弗雷德·鲍德温结婚,并成为了后任总理斯坦利 ·鲍德温的母亲。这些联系对吉卜林至关重要。
吉卜林六岁时被父母带到英格兰,并在南海的寄养家庭中呆了五年,他在故事中描述了恐怖所在:Baa Baa,《黑羊》(1888年)。
然后,他进入位于北德文郡Westward Ho的联合服务学院,这是一所新的,廉价且劣质的寄宿学校。这个不好的经历一直困扰著吉卜林一生,它始终是在Stalky&Co.(1899)的相关故事里:一个不守规矩的天堂,在戏弄,欺凌和殴打的喧嚣中,英国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Stalky传奇是吉卜林的伟大想像力成就之一。那些在写在作品中遭受残酷甚至残酷的折磨,读者应该很难忘记一个敏感而又短视的男孩,这个男孩通过自我保护与可悲的无力之感的精神之中。
1882年,吉卜林返回印度,并担任记者七年。他属于最高的盎格鲁-印度社会,吉卜林一直以来,他一直敏锐地观察著印度本土的种种奇观,这种奇观从小就引起了他的兴趣和喜爱。他很快用散文素描和轻巧的诗句发表在他工作的期刊。
文学之路
188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
1888年,短篇小说集。他从山丘上讲了平原的故事。
1887年至1889年之间,出了六本短篇小说。后者包括“ 士兵三号”,“幻影人力车”(包含故事“将要成为国王的人”)和“ 威威利·温基”(包含“ Baa Baa,黑羊”)。
1889年,吉卜林返回英国时,他的声誉就居于他之前,一年之内,他被誉为当时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
1892年,出版诗歌集后,他的名声倍增Barrack-Room Ballads,其中包含诸如“曼德勒”,“冈加丁”和“丹尼·迪弗”之类的流行诗。当诗人阿尔弗雷德·坦尼森勋爵(Lord Tennyson)于1892年去世时,吉卜林以其知名度取代了他。自从英国诗人拜伦勋爵获得如此高的声望以来,这是从没有过的。
1890年,后期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小说 - 《失败的光》( The Light that Failed,1890年)是一个画家失明并被他所爱的女人所拒绝的故事。
1892年,吉卜林(Kipling)与卡洛琳·巴尔斯捷(Caroline Balestier)结婚。婚后他们搬到美国,在吉卜林夫人在佛蒙特州的财产上定居,但邻居认为他们的举止和态度令人反感。无法或不愿适应美国的生活。[2]
1894年,《丛林书》和1895年《第二丛林书》在风格上是精湛的故事集。这些书进一步证明了吉卜林擅长讲故事,但在创作平衡而具有凝聚力的小说时却不一致。
1896年,回到英格兰。在吉卜林仍然非常意识到美国人是“外国人”之后,他向他们扩展了对法国人的待遇,只不过是对他们的半豁免他的主张是,只有“较少的品种”才在英吉利海峡以外出生。
1897年,《勇敢船长》( Captains Courageous,)却受到过多描述性文字的负担。
1901年,《印度爱尔兰孤儿的金》是经典。
1902年,吉卜林在苏塞克斯(Sussex)的伯沃什(Burwash)买了一套房子,直到他去世之前一直是他的家。萨塞克斯(Sussex)是他后来的许多著作的背景-尤其是在Pook of Pook's Hill(1906)和《奖励与仙子》(Rewards and Fairies,1910年)两卷虽然致力于对英国历史进行简单的戏剧性介绍,却体现了他最深刻的直觉。
190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个获得如此荣誉的英国人。
第一次大战的影响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特定的时代,吉卜林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向全世界的凶猛扩张,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此期间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儿约翰(John)牺牲在1915年的卢斯之战中,为此吉卜林自责地写下了“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说了谎。”这句话的来由可能是因为吉卜林送儿子参军时,为了弥补心中的创伤,吉卜林加入了(现为大英国协战争公墓委员会),这个组织负责英国战争中牺牲人员的墓地建设,吉卜林为这个项目挑选了一句圣经中的短句“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刻在了几个较大的战争墓地的纪念碑上,同时他也记录了他的儿子所在的爱尔兰卫队的历史。
1922年,应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教授的邀请,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毕业典礼,这个典礼被吉卜林命名为“召唤工程师仪式”。现在整个加拿大甚至美国部分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要被赠与一个工程戒指,以示对吉卜林的纪念。
吉卜林写给他12岁儿子的一首诗[3]
《如果》---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如果你在众人六神无主时,
镇静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
自信如常,而不妄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
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
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听到自已说出的奥妙,
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心生艾怨;
如果看到你自已追求的美好,
受天灾破灭为一摊破碎的瓦砾;
也不肯放弃;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
还是冒险一搏,哪怕成果化为乌有;
即使惨遭失败,也要从头开始;
如果你与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
和王候散步而不露献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已心平气静,再作答时-------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
逝世和争议
1936年1月18日,70岁的吉卜林因脑溢血逝世。
吉卜林逝世以后,对吉卜林作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到20世纪中期,随著欧洲各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诗歌的写作形式更为自由,而吉卜林注重写作韵律的风格也变得落后于时代。还有许多人谴责吉卜林,认为他的作品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他们指出,吉卜林在对印度殖民地生活的描绘中,经常表露出对殖民主义的支持,认为没有欧洲大国的帮助,印度等殖民地国家就不能生存。
吉卜林的诗作中,《白人的负担》一诗也备受争议,诗中曾有这样的语句,(“lesser breeds without the Law”,“Recessional”),殖民地的人民通常是一半是恶魔一半是孩子(half-devil and half-child)。
吉卜林的小说《丛林奇谭》中,印度小男孩毛克利(Mowgli)在危险的环境中勇敢的生存,正是很好的证明。吉卜林与童军运动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童军的创始人贝登堡,经常使用《丛林奇谭》和《基姆》中的内容来教育他的童军成员,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不仅这项运动以《丛林奇谭》的主角印度小男孩毛克利命名,而且一些童军中的成年助手也以丛林之书中的名字命名。
吉卜林的许多作品取材自印度,但直到今天,吉卜林在印度的声誉仍然是相当负面的,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帝国主义色彩,尤其是一战前几年的作品。在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课程中,吉卜林的作品成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文译作[4]
徐朴/译,《丛林传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
陈荣东等人/译,《丛林之子》,台北市:国际少年村出版,1998年。
杨琇闵/译,《丛林故事》,台北市:寂天文化,2000年、2006年。
郑雅文/译,瓦伦提尼/绘图,《丛林奇谈》,台北市:台湾麦克,2002年。
颜湘如/译,《森林王子》,台北市:台湾商务,2003年。
景遏明、杨琇闵/译,《丛林故事》,台北市:语言工场出版,2004年。
张惠凌/译,《原来如此》,台北市:晨星出版,2005年。
曹元勇/译,《丛林之书》,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7年。
不著译者,《泰山王子》,台北市:寂天文化,2008年。附有光碟片。
张惠凌/译,《森林王子》,台中市:晨星发行,2008年。
吕佳蓉/主编,编译工作小组/译,《森林王子》,台北县中和市:明天国际图书,2009年。
谢瑶玲/改写,《小吉姆的追寻》,台北市:天卫文化,1992年。
汤新楣/译,《基姆》,台北市:远景出版,1993年再版。
黄若容、周恒/译,《基姆》,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