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鱼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鱼藤(学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是豆科鱼藤属植物,攀援状灌木。枝叶均无毛。羽状复叶;小叶厚纸质或薄革质,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无毛,花梗聚生,花萼钟状,萼齿钝,极短;花冠白色或粉红色,旗瓣近圆形,翼瓣和龙骨瓣狭长椭圆形,荚果斜卵形、圆形或阔长椭圆形,扁平,无毛,有种子。4-8月开花,8-12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多生于沿海河岸灌木丛、海边灌木丛或近海岸的红树林中。[1]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全体秃净。单数羽状复叶,无托叶,叶柄长7-15厘米;小叶通常5枚,间有3枚或7枚,具短柄,近革质,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长4-8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浑圆。

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于老枝上,常不分枝,长5-10厘米;花柄聚生,稍长于萼;萼钟形,长约2毫米,近秃净,有不明显的钝齿;花冠蝶形,粉红色,长约10毫米;旗瓣近于肾形,顶端圆形,有时微缺,翼瓣顶端圆形,龙骨瓣半圆形,翼瓣及龙骨瓣基部均有一急尖的耳;雄蕊10;子房无柄,花柱线形,内弯。荚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2-2.5厘米,秃净,只于上缝有狭翅;种子1,近于肾形。花期8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多生于沿海河岸灌木丛、海边灌木丛或近海岸的红树林中。喜湿润的土壤环境,喜日光充足,喜温暖,怕寒冷,在18-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8℃。

繁殖方法

该种植物用播种法繁殖,通常在每年春季进行。可先将所选的种子用温水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们包在湿布中进行催芽。在此阶段,每天要淋水两次以防霉烂,待大部分种子开始露白后,即可进行播种。

栽培技术

地栽: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能在海边盐分较多的地方栽种。如果有条件,宜选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鱼藤种苗多在春季进行定植。应选择地势开阔、排水良好、阳光充足之地。按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开穴。可在穴中施用猪粪作为基肥,随后要将其用底土盖好,以免烧根。通常每穴栽种三年生苗一株,然后覆土压实,接着浇透水一次,经3-5天后,还要再浇二水。

管理:鱼藤生长旺盛阶段应保证水分的供应。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除在定植时施用基肥外,生长旺盛阶段可以每隔2-3周追肥一次。鱼藤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宜少于4小时。鱼藤的生长年限较长,应该为其设立永久性支架。在立架时,要考虑到植株的生长特点,并使之与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在实际栽培中,鱼藤会被病毒病等所危害,易遭到蚜虫等有害动物的侵袭,如有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该种植物为多年生,其不易老化,地栽者最佳观赏时段自成形后可达30年以上。该种寿命较长,当有树势衰退、不爱开花等现象发生时,可以考虑更新植株。

物种危害

鱼藤危害现象主要出现在以桐花树为优势种的群落。攀附于桐花树顶部的鱼藤,产生了大量的分枝,生长了浓密的叶子,直至完全覆盖所攀附的桐花树,并蔓延到周边的桐花树,形成由点辐射状扩大的深绿色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覆盖的桐花树逐渐枯萎、死亡并塌陷,覆盖于其上的鱼藤也随之塌陷落入水中,经长时间浸泡,鱼藤的叶子脱落、部分茎或枝条也枯萎。被鱼藤覆盖的桐花树群落,通常从中心开始塌陷、消亡,并形成半径越来越大的被“吞噬”后的斑块,而在斑块的周边仍能看到浓绿的鱼藤以及逐渐枯萎的桐花树。桐花树为典型的阳性物种,受鱼藤攀援覆盖影响,桐花树光合作用被严重抑制,最后枯萎而死,而鱼藤因失去依附而被长期浸泡,枝叶也枯萎,但主茎因具有蔓地生根的特性,仍能存活。鱼藤攀附于一些非典型的阳性红树植物上,或生长于稀疏的红树林群落中,都未发现能够形成明显的危害迹象。受鱼藤危害,红树林面积退化萎缩,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林内群落演替速度加快,大量桐花树死亡。桐花树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防治方法

南流江入海口处鱼藤肆意蔓延,已成为“植物杀手”,严重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的湿地生态系统很难自行恢复,急需探讨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鱼藤危害扩大和恢复受危害湿地生态系统。

对鱼藤的认识常停留于红树林伴生物种层面,在其生物学特性、种群、群落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在生态学上一直不受重视。受鱼藤危害而“满目疮痍”的红树林警示,需要加大对鱼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鱼藤不属于外来入侵生物,但可参考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方法,如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综合方法等来遏制其危害。目前建议以人工拔除为主,采用化学防治应以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调查鱼藤是否存在生物天敌等,应重视生物防治。对于尚未遭受危害的区域,应加强防范措施,避免危害面积的扩大。此外,要重视红树林生态恢复工作,全面调查沿岸红树林湿地,对危害区域进行评估,建议依靠红树林的再生功能,以自然恢复为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