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鲍贤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鲍贤伦,男,著名书法家浙江鄞县人,1955年1月生于上海[1] ,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读中学时自学书法绘画,1974年师从徐伯清为入室弟子,临习楮遂良楷书,[2]

过庭草书及徐氏小楷,贵州大学读书时得姜澄清指导,涉猎书史、书论,1980年又得陈恒安指教,于汉碑、魏碑、汉简临学尤勤。书作多以汉碑略参简书笔意出之,

笔势灵动,浑穆而润雅,偶作草书亦于“二王”法外略参简书意趣。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中日书道艺术交流展”、河南“国际书法展”等,收

入多种作品专集,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并在《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论文被收入《浙江书法论文选》。无论是他对待古典范式的态度,还是他创造的

书法意境,鲍贤伦都是在走一条“隶书写我”的路径。鲍贤伦历任绍兴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主任,绍兴市书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绍兴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浙

江省文物局局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3]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

中文名 :鲍贤伦

出生日期:1955年

主要成就: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

出生地 :上海

职业 :书法家

国籍 :中国

目录: 1个人简介: 2创作特点 3艺术年表: 4荣誉贡献: 5求学心得: 6市场表现: 7相关访谈 8词条图册

个人简介

鲍贤伦,男,著名书法家,浙江鄞县人,1955年1月生于上海,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读中学时自学书法绘画,1974年师从徐伯清为入室弟子,临习楮遂良楷书,孙

过庭草书及徐氏小楷,贵州大学读书时得姜澄清指导,涉猎书史、书论,1980年又得陈恒安指教,于汉碑、魏碑、汉简临学尤勤。书作多以汉碑略参简书笔意出之,

笔势灵动,浑穆而润雅,偶作草书亦于“二王”法外略参简书意趣。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中日书道艺术交流展”、河南“国际书法


展”等,收入多种作品专集,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并在《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论文被收入《浙江书法论文选》。

鲍贤伦历任绍兴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主任,绍兴市书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绍兴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

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负责文博工作。协助负责文化文物市场管理

工作。分管文物处、博物馆处。

创作特点

古代经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我注六经”,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疏,以汉学为表代;另一种是“六经注我”,侧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

以宋学为代表。这是古代思想领域对待经典的不同方法,两者各具功能,各有建树,不应该有高下之别。艺术的目的,在于借助某一种具体的形式,来获得一种体

验,抒发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书法亦如此。鲍贤伦先生在隶书创作中,不是机械地顺应隶书的历史贯例,延续经典的模式,而是追本溯源,深造高古,径直从上古隶

书的源头,引一泓活水浇灌自家园地,既合于古,又适乎今,在表现隶书书体个性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书法个性,从创作中获得纵心奔放、恣意豪迈的精神体验。

因此,无论是他对待古典范式的态度,还是他创造的书法意境,都是在走一条“隶书写我”的路径。在他实现这一隶书理想的过程中,有三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以书写性激活隶书的古艳之美

在强调书法艺术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淡忘书法最本质的特征——书写性。其实书法的书写性与艺术性是共生的,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书写性是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

形式的创作特征,也是它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质。在隶书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性的淡化是由于早期墨迹范本的地面消失,阻隔了人们对汉代及汉代以前隶书

真实书写状态的观察与认识所致,石上流传的汉隶,成了当然的隶书经典。隶书本该是生动活泼的:“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

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流郁拂,微势缥缈。” (晋·成公绥《隶书体》语)这是一种何其魅人的古艳之美。然而,随着汉代石刻隶书经典的确立,研习隶书,只能

对碑铭和石经等经过转移复制的范本陈陈相因,西汉以来笔底气韵生动的景象逐代消散,隶书逐渐走向凋敝。尽管鲍贤伦先生在他的隶书学习中,也曾有类似的历

程,却能较早地觉悟到,隶书首先是写出来的,然后才是刻出来的。要获得隶书的古艳之美,只有透过石刻书迹的科律,将它还原为生动多姿的书写过程,以此激活

古老书体的生命活力。清代金冬心、邓石如、郑谷口、伊秉绶这四位隶书大家的实践,得到了鲍贤伦先生的关注。金的漆隶,强化了锲刻效果;邓通过用笔方式的革

新,增强了笔力的雄健;郑以飘逸的笔法,夸张了隶书的艳美;伊用渊默深稳、息心静气的笔墨,营造了隶书的高古气息。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而背后蕴含着一种

共同的观念,都试图在经典隶书之外,寻求隶书形式扩张的可能性。鲍贤伦先生的隶书,看似从碑铭回到了案头,以书卷气消解了庙堂气,但反过来说,在恢复书写

性过程中找回了它的原生状态,探得了隶书的古艳之美。他的实践让人切实地感受到,演绎书写性可以赢得隶书的创新空间、实现隶书新的审美价值,也为我们理解

书法的“技进乎道”,提供了具体的范例。

第二,以写意性强化隶书的寄情功能

文人士大夫的寄情需求,刺激了书法的发达。书法史是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延续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书法作品缀联而成的。书家的意义,不在于一种身份,也

不在于一种职业,而在于他具备在书法创作中获得体验的能力,获得精神释放的自由。有了这样的能力与自由,然后才能印证他书家的身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不是书家创作了书法,而是书法成全了书家。鲍贤伦先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书法内核,并依此把自己与书法的关系调整到恰当的位置。在他看来,书写性还只是从

技法层面获得隶书的笔墨趣味,这是创作主体对于书法创作的一种驾驭方式,还不足以从书法创作中得到真正的精神回馈。书法寄情功能的实现,必须仰赖于后者。

他感到,在众多书体中,隶书具有寄情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隶书天生具备写意化的倾向。隶书本来就是为了适应比篆书更广泛、更高效的书写要求

而产生的。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从发生学角度看,隶书是篆书的流便写法。在那个时代里,如果篆书是楷体,那么隶书就是行草。即使在

今天,它的抒情特性依然存在。因为它较之篆书,具有可识性、平民性优势;较之行草,具有规整性、典雅性优势;较之楷书,又具有高古性、飘逸性优势。这一点

与“温柔敦厚”的诗教理想是何其契合。因此它的表现活力和浪漫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其次,在书体史上,隶书不是一种概念和科律,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凝固的

书体,而是由无数具体的隶书形态所组成的,似乎把隶书看成一种恣意的书法状态更为确切,为创作者的审美满足,提供了广泛的对应可能性。鲍贤伦先生将对生活

的感受,对人情物理的体验,归结为对隶书的感受和体验,在写意化过程中寄情述怀,假借隶书表达他的书法理想、艺术理想,同时也实现了他的精神归隐理想。

第三,以学术性浇灌隶书的人文气质

不仅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情怀,同时也表达创作者的学术志趣,这是中国书法人文性的重要特点。在古代,博雅之士是对文人的盛誉,博需要有远见,学识和胸襟;雅

需要有情致,趣味和气韵。这应该成为修炼传统艺术、修炼一种高古书体的素质要。除了法度之外,也应该成为判别书法品位高下的标准。书法的创新来自作者的艺

术天分,也沾概于对古典书法的艺术思考。强调书法的人文性不是抽象的。关键是要将书法的博雅气质,有效的灌注到书法的创作之中。这一点,鲍贤伦先生凭借其

知识背景和社会身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他在隶书方面的夸张能力,就是建立在对六国文化捻知前提下的,从而实现了对先民历史的浪漫演绎。他善于用书法视觉

审视简牍,也善于用考古视觉审视书法,充分利用这些瑰丽的书法资源,经过简牍时代那种凝神、浪漫、欢娱、神异的原始之美的浸润,然后在他的笔底整合出一种

艺术趣味与人文色彩兼备的隶书形式。鲍贤伦先生的隶书,走的是一条个性化极强的非经典路子,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挑战性。但书法创作本身就是非常个性化的行

为,它并不承担塑造公共景观的任务。然而,“隶书写我”的书法姿态确是极赋经典文化意义的。内在的中庸、练达,为他在风格上的冒险与挑战作了稳实的铺垫。

艺术年表

  ●1955年出生于上海。

  ●1974年继书法家徐伯清先生学习书法。主要用力于汉碑、孙过庭草书、褚遂良楷书和徐氏小楷。

  ●1975年作品首次参加上海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

  ●1978年春入贵州大学中文系学习,受业师姜澄清先生多方面指导。

  ●1981年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获一等奖。

  ●1982年作品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赛,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

  ●1983年调入浙江绍兴师专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课、书法课。

  ●1984年被选为绍兴市书协副主席。作品参加文汇书法竞赛获二等奖。 1

  ●1985年筹组绍兴师专书法教研室并任主任。作品参加国际书法展览(河南)。

  ●1986年出任绍兴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

  ●1987年河南《书法家》、辽宁《书法艺术》等刊登作品及创作谈。发表论文《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1988年出任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发表论文《对目前线条组合倾向的一些思考》《再论用笔与结构的关系——兼及创作时的情态》等。

  ●1989年被选为绍兴市书协主席、文联副主席。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理论“书谱奖”。

  ●1990年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发表论文《春风不度玉门关——从书法艺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隔膜看它的特质与文化品位》。

  ●1991年出任绍兴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发表论文《书法节奏新论》。

  ●1993年《中国书法》书坛中青年专栏介绍艺事。

  ●1996年出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带队赴京举办《永和风·绍兴中青年书法展》。

  ●1998年兼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参加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

  ●1999年被选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2000年出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作品参加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参加日本·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

  ●2001年《二十一世纪书法》和《书法导报》分别作专题介绍。

  ●2002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

荣誉贡献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4年6月12日,“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是鲍贤伦先生的第一次进京书法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106多幅。[1]

鲍贤伦富有人文意味的怀古情结与极具艺术个性相融合的“最入古、最风格”书法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充分彰显。

鲍贤伦荣获第八届AAC年度书法艺术家大奖

2014年5月23日晚,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颁奖盛典在北京故宫慈宁宫隆重举行。今晚揭晓的是令人期待的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3项年度艺术大奖。

开奖嘉宾邱振中先生揭晓大奖,最终是鲍贤伦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同,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书法艺术家大奖。

求学心得

访谈:隶书也可以这样写王子庸:您的隶书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对您书法的接受就有一个过程。起先觉不出好在何处,觉得与自己

前见中的隶书相去太远,某种程度上近乎一种笔墨游戏,后来越来越喜欢。王子庸:您的隶书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对您书法的接受

就有一个过程。起先觉不出好在何处,觉得与自己前见中的隶书相去太远,某种程度上近乎一种笔墨游戏,后来越来越喜欢。每一次写到绝境 就感到无比高兴“不管

你愿不愿意,写字不就是采了古代的矿石放在现代的炉里冶炼吗?如能炼出真金,纯度又高,那就叫功德圆满了。我不敢有此奢望,但仍要写下去,因为我在很小的时

候就知道中国有位古人,他叫愚公。”王子庸:您的隶书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对您书法的接受就有一个过程。起先觉不出好在何

处,觉得与自己前见中的隶书相去太远,某种程度上近乎一种笔墨游戏,后来越来越喜欢。

市场表现

坚持“价格洼地”鲍老师首先考虑的是艺术,他最大的特点是不一味迎合市场。所以作品出手很紧,质量与数量把控非常严。鲍老师一贯坚持“价格洼地”,他不想

让自己的价格虚高,但这并不代表他不重视作品市场。

“士大夫”PK“在野派”鲍贤伦与石开是书法市场较火的两个人。他们在书法市场的成功,又具有不同的意义:鲍贤伦乃“士大夫”书法中的成功典范;石开则

是“在野派”的代表,他的成功使那些没有官位的书法家有了信心。

相关访谈

一直以来,鲍贤伦与隶书有着不解之缘。在师从徐伯清之前,他已在隶书上有不少尝试;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不少书法家沉浸在实践汉简的经历时,鲍贤伦已开始重新

选择扎根秦简。自此以后,他在隶书的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鲍贤伦告诉记者:“我的艺术追求,总结为六个字:最入古,最风格。”

记者:鲍老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并且由兴趣转为专业,走上隶书大家的道路呢?

鲍贤伦:我写书法,一开始也不是说“兴趣”,仅仅是我家庭的一些影响,让我比较早地对于美术、书法有一些接触。我读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就没

有书读了,那总得要做点事。因此,写书法是对于课堂学习的转移。正是这样的历史的机遇,使我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书法上。一开始,我是在我父亲的指导

下写字;到1972、1973年的时候,我认识了我的老师徐伯清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我才真正开始了书法的专业学习。至今为止没有中断,就几十年过去了。

记者:听闻徐伯清老师对学生是非常严格的,您从他的教导中,最受益的是哪些方面?

鲍贤伦:首先,徐伯清先生对书法艺术性的判断是很严格的。我们从一开始学书法,就对书法的艺术性有一个基础的框架:哪类书法是主流,哪类是精品,我们判断 得很清晰。这让我对于“江湖”的书法作品有足够的清醒判断力。

其次,徐老师的训练方法非常、非常严格,他规定我们的作业量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这也淘汰了许多想学书法却意志不坚定的同学,同时也培养了我能吃大苦的品

性。现在回忆起来,当年一天要写六、七个小时的小楷,最残酷时可以把我的手,写得手掌竖起来后没法恢复,要靠另一个手的帮助才能恢复到原状态。但他对学

生,对周边的人的那种爱护,也是非常感人的。

记者: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行一派,开始逐渐地去把自己的眼光关注到“隶书”上的呢?

鲍贤伦:其实我在跟徐老师学的之前,我的隶书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在我20岁的时候,已经在上海参加上海市青年书法展。徐老师训练,是隶书、篆书、草书全面铺

开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还是隶书我的体会最多,那么渐渐渐渐我就把注意力,把实践的这个主方向集中到隶书上去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感受到隶书的独特魅力?

鲍贤伦:因为我觉得隶书的整个资源特别丰富。隶书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它是隶书的天堂。不过,秦汉时期短暂,之后一直到元朝,其实写隶书的人很少,它似乎

走入了低谷。隶书的转机是清朝,清朝人挖掘摩崖石刻后,用毛笔和宣纸来模拟石刻的效果,以至于在清朝形成了隶书的第二次高峰。不过,发现隶书新篇章的关

键,还是来于20世纪的重要发现。那时,数以万记的秦汉简牍被挖掘出来了,简牍的墨迹清晰地保留书写的信息,这让后辈看到清朝人的隶书笔法,和秦朝是不同

的。由于这项发现,这个历史机遇就属于我们。因此,当时国内有一批人喜爱隶书。一开始,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简牍的理解和模拟,实践过一段时间后,我们

觉得,对简牍书写,是不是可以使我们有别于清朝人,甚至超越他们了?这让我们很兴奋。对隶书的实践,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我突然觉得对自己不满意,我觉得这

些实践都是做得肤浅。而我不过是这些实践中的毫无起色的一员,这个时候呢我就开始了我的独行之路。

记者:为了寻求突破,您做了哪些转变?

鲍贤伦:当时,大家主要写的是汉简,我就注意到秦简写的人不多。于是,我对秦简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对秦简有了新的认识。我的创作脉络,是书写秦简,之后再

结合秦简和汉简,再把简和碑打通。就这样一直实践到2006年的元旦,我举办了第一个个展《梦想秦汉》。这个展览,在03年、04年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了。当时,

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的。自从我办了《梦想秦汉》的个展,我觉得突然之间大家争说秦汉了。

记者:您前面提及从90年代到2006年对隶书的实践过程中,选择尝试书写秦简,并说道在研究过程中对秦简有了新的认识。您发现了什么呢?

鲍贤伦:秦简的笔法较多地保留了秦篆书的写法,篆书的笔法其实比隶书的笔法要简单。其实越是简单越不好办,简单了不容易出效果。所以常常有人觉得写秦简

不“痛快”,难以表达性情。相对来说,它有点收得紧,恰恰是“收得紧”,是对当时写简的一个重大的修正。、写汉简写汉简的人很多,它的优势就是很灵便,写

得很自由、很痛快、很舒畅,可是,那也会容易写得很简单、很油滑。我写秦简之后,就把这一个方面的问题遏制住了。秦隶没有“飞起来”的波滑,这恰恰是一般

书法中最漂亮的。放弃是这么好的表现力的机会你不要?我就是不要了!可以静心的时候就克制了。这是我写秦隶的一个很大的好处。从线条的质量上来看,秦隶是要

简单一些,也比汉隶更古意,这是我当时实践秦隶的最主要的体会。

记者:好的,回到您的第一个展览《梦回秦汉》,您提到当时大多数人无法理解您的作品,当时收到哪些反馈呢?

鲍贤伦:当时出乎我的意料。反馈来自专家的评价、也有民间的评价。千万不要小看民间的评价,现在网络上的一些人,他们比专家更早地发出了赞赏的声音。他们

认为我的作品面目一新,觉得我写的高古,另外,也有人觉得我在用笔上开设了一条新路,笔法比较松,但又很秀。另外,也有人评价我的笔法太简单随意。他们觉

得简单的笔法可以形成风格,但是给人不够满足的感觉。有人希望我把笔法丰富化。

记者:在那次展览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秦月汉关》,能聊聊这幅作品吗?

鲍贤伦:《秦月汉关》四个字是我的精心选择,首先它与我的展览《梦想秦汉》的主题相匹配,另外,我也想象着秦汉的场景。我觉得,秦汉人写字再自然不过了,

写字对他们来说就是在说家常话。这个我们的当代人呢学不来。所以我花那么大的功夫,想走进秦汉这个天堂。我知道,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我是走不进去的,所

以这是“梦想”,我想靠近它。

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个组合表达了我的一种追求。选定以后我来写,其实这几个字不是都很好写的。比如“月亮”的“月”是隶书中造型特别难的一个字,

但是无可替代,我就写了。当时写的时候比较引人注目,是因为我第一次把简读的字放到那么大。所以对我的实践来说呢,它是一次不同凡响的实践。在书写这件作

品时,发生了很奇怪的事情,我依稀想见秦月汉关了。但是毕竟是依稀啊,睁眼看仍然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对吧。所以,《秦月汉关》是我

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但真正写出来的东西呢,那还不是那个东西。还是当代人的一个东西。

记者:您在《梦想秦汉》之后,也延续了不少作品。去年在杭州的展览上,我们发现您作品的主题和选字,大多是古人的诗词和经书,您在选择时又哪些偏好呢?

鲍贤伦:你提出来一个蛮重大的一个话题,就是“书法艺术的当代性”问题对吧。书法艺术的当代性有两个要素,你提出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用来创作的文字目

的。我觉得,传统的书法艺术和传统的诗词文赋,是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中重要一环。古人的好诗词是用书写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的,古人的书法艺术也是靠着古诗词

的诗意的涵养,形成一个艺术氛围的。它们两者是一对,它们的基因细胞都是在“传统”这个母体下共生的。那么,到了当代,我们本应有多种选择对吧。我也尝试

用白话文创作,但不成功。

我在尝试的过程中,真的觉得用传统的方法写新诗、写白话诗、诗歌的,它的诗意我能够读,我能够欣赏,但是没法和我们的传统书法来进行对接。这是很生硬的事情。也有人选网络语言写两个字,我就觉得是无比的滑稽,这个做法,除了一点幽默以外它没有其它意思。 其实我心里也知道,我们现代人用古代诗词,这个传统诗

词的方法,所写的那些诗真的是不能和古人相抗衡的。诗词的历史的机遇已经过去了,更何况我们的书界写的那些自作诗也在一个个的做展览,除了个别人以外,大

部分人写的所谓诗文恐怕是要给高手嘲笑的。与其这样我们留给这个我们的后人一个嘲笑的话柄,那我还是觉得选取我们历史上最优秀的传统诗词文赋来进行创作,

一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一点不用自卑对吧。你还是在传统文化的这么一个大的框架里进行实践,相得益彰。

记者:您会选哪些诗文呢?

鲍贤伦:总的来说,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道义方面的诗词歌赋是我选择的重点,它是传统文人士大夫书法艺术上的主流。“志于

道”是我的一个方面,会在先秦的典籍中进行选择。第二,人的一生怎么做事,古人也有很多的论述。这个给人启发给人引导,那么很多呢这个对于当代的生活也很

有借鉴意义,这个我写得多一些。第三部分呢是这个很轻松的“游于艺”,艺术是文人士大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不是阳春白雪的,“道和艺”是一种配合

的:“道”不是很沉重的事情,“艺”也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它们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侧面。这类生活和艺术情趣的艺术观点,我也会大量选择。

记者:所以,您认为书法的当代性,其内核体现在哪些方面?

鲍贤伦:如果要我评价或判断书法的当代性,它最主要的价值应该定格在“风格”上。这个所谓的“风格”是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它就是要拓展审美的新的疆域,

要提供审美的新经验,这就是时代性。古代的疆域古人已经都做好了,一块一块各有领主,你可以在上面驰骋。但是你还是在别人的疆域上,你也得让人家有新的感

受。它一定是过去的时代所没有的,要不然就不叫新经验了。

  那么这个当代性到哪里去寻找去呢,去发现去呢?我觉得只有两个点,一个点就是古代资源点,你不是在当代找当代,你历史资源中去找当代,要深深地入古。比如我梦想秦汉,我如何能够和他们一样思考,一样地做事,最好还能熟练到说说家常话,会几种方言,要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

  我们现在隶书的创作,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概念化的当代腔调”,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它没有真正地把古人的精髓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入古是形成风格的支撑点之一,另外也要保持心灵的本源点,不让它被入古的过程中吞噬和消解。

  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舍取,这一瞬间就产生了风格。所以,如果有可能“入古”入好了,这个而且入的相对的深入,自己的主体性又不丢失,那么两者的呼应就有可能生成好质量的风格。所以,你提到的当代性,或者说我的艺术的主张,用六个字就能概括:最入古,最风格。

  记者:在探索“风格”的过程中,您有没有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鲍贤伦:前面我提到简牍的书写性问题。其实另一个问题也很明显,简牍通常是古人写在一个窄窄的竹木片或竹签上的,竹签很细还没手指粗。秦朝时没有桌椅,秦朝人是坐在地上,用手拿着这么写的,写这么小的字很不容易。今天,我们是很难用这种方式创作的。简牍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它石刻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把简牍写好,因为它是单纯的模仿,字小一些也不错,但一大就不行了。主要还是没有找到方法来支撑它。所以2006年以后,我在各种场合我都一再地说写隶书不要上出版物的“当”,出版物把简牍的字体放大,是为了学习的方便。它是好心,但是放大以后也有问题,一来古人的简牍小,但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有原始的神秘感。再来,字体放大后,让人产生了误解,有人以为这个方法是可以用来练习大字的。所以,学古代的“入古”的东西它有两种能力的,一种是解读能力,你先要读懂它,你读不懂因为语境不一样了。第二个呢是要转换,要让它变成你自己的风格。

  记者:对于隶书的认识,您之前说过,隶书不仅是一种字体。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的精髓?

  鲍贤伦:所有的教科书都会提到5种字体,隶书是其中一类。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这个五体分清,把这个整个的演变的框架分清就够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做专业分段做的时候呢,我就不这么看,隶书不仅仅是五体书中的一体,而是书体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得提到“隶变”,这个变化真是了不得。在笔法上,隶书几乎把其他字体的笔法都内含了。比如,篆书只有一笔,横竖圆都是这样一笔。到了隶书以后呢,它多了两个笔画出来,撇和捺。

  因为“捺”需要用强烈的提按动作,这么一来,它就把楷书的路打通了。一直到楷书,就是点横竖勾撇捺,每个笔画都不一样了。还有草书,草书其实不是楷书的草化,早期的草书是隶书的草化,所以隶书的笔法里面已经天生的有草率的写法,草率的写法笔似呼应了,笔画甚至都连起来了。回过头来看隶书,隶书的笔法本身就非常丰富,它可以和篆书相关,也可以和楷书、草书相关,这样来理解,它就不能单独理解为一种字体,被独立开来。从造型结构上看,从篆书到隶书,由长形变为方形和扁形,而且早期的隶书里面,它确实有不少的篆书影子,我写的秦隶就出现过这个情况。

  记者:鲍老师,您在未来的创作中,会有哪些新的实践方向?

  鲍贤伦:我也总结了这几年的创作。之所以产生了自己的风格,是因为我入古了,并且找到某一种我比较有体会的方式进行自我的消化。从去年开始,我就想要从单一的风格回到多样性上去。方法还是看秦汉期间的隶书样式,这次我再选几种比较感兴趣的,想要把秦简这块领域再拓宽一些。我想要看一下,我们当代人对秦汉的理解与输出,会达到怎样的多种可能性。这是我的新动作。

  接下来,我会在这种多样性中摘取自己最有心得的,再一次做筛选。在形成下一个阶段的风格前,我想总是有一段过程的,它会形成一个新样式,具体会成什么模样,我也无法赘述。这是对我的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一个书家生命力的考验,我会接受这样的考验。

  记者:好的,衷心祝愿鲍老师的心愿早日实现。也谢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专访。

  鲍贤伦:谢谢。

词条图册

鲍贤伦鲍贤伦 参考资料: 1. 【视频】“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

2. “我襟怀古”鲍贤伦的入古情结

3. 鲍贤伦:我的艺术追求——最入古,最风格

词条标签: 艺术家 人物 艺术 书法 情结

视频

书家临范:鲍贤伦临汉隶《张迁碑》书法欣赏2017年11月27日发布

参考来源

  1. 鲍贤伦,男,著名书法家,浙江鄞县人,1955年1月生于上海,楚汉网 - www.hubei88.com/wen...- 2020-4-16
  2. 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读中学时自学书法绘画,1974年师从徐伯清为入室弟子,临习楮遂良楷书,,搜狐 - www.sohu.com/a...- 2021-2-27
  3. 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搜狐 - www.sohu.com/a...- 2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