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鮑賢倫,男,著名書法家浙江鄞縣人,1955年1月生於上海[1] ,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讀中學時自學書法繪畫,1974年師從徐伯清為入室弟子,臨習楮遂良楷書,[2]

過庭草書及徐氏小楷,貴州大學讀書時得姜澄清指導,涉獵書史、書論,1980年又得陳恆安指教,於漢碑、魏碑、漢簡臨學尤勤。書作多以漢碑略參簡書筆意出之,

筆勢靈動,渾穆而潤雅,偶作草書亦於「二王」法外略參簡書意趣。作品入選「全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中日書道藝術交流展」、河南「國際書法展」等,收

入多種作品專集,獲「全國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並在《書法》雜誌等發表。書法論文被收入《浙江書法論文選》。無論是他對待古典範式的態度,還是他創造的

書法意境,鮑賢倫都是在走一條「隸書寫我」的路徑。鮑賢倫歷任紹興師專中文系副主任、主任,紹興市書協主席、文聯副主席,紹興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局長,浙

江省文物局局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黨組成員[3]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

中文名 :鮑賢倫

出生日期:1955年

主要成就:作品入選全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

出生地 :上海

職業 :書法家

國籍 :中國

目錄: 1個人簡介: 2創作特點 3藝術年表: 4榮譽貢獻: 5求學心得: 6市場表現: 7相關訪談 8詞條圖冊

目錄

個人簡介

鮑賢倫,男,著名書法家,浙江鄞縣人,1955年1月生於上海,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讀中學時自學書法繪畫,1974年師從徐伯清為入室弟子,臨習楮遂良楷書,孫

過庭草書及徐氏小楷,貴州大學讀書時得姜澄清指導,涉獵書史、書論,1980年又得陳恆安指教,於漢碑、魏碑、漢簡臨學尤勤。書作多以漢碑略參簡書筆意出之,

筆勢靈動,渾穆而潤雅,偶作草書亦於「二王」法外略參簡書意趣。作品入選「全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中日書道藝術交流展」、河南「國際書法


展」等,收入多種作品專集,獲「全國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並在《書法》雜誌等發表。書法論文被收入《浙江書法論文選》。

鮑賢倫歷任紹興師專中文系副主任、主任,紹興市書協主席、文聯副主席,紹興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局長,浙江省文物局局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大學

歷史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浙江省文物局局長。負責文博工作。協助負責文化文物市場管理

工作。分管文物處、博物館處。

創作特點

古代經學有兩種境界,一種是「我注六經」,側重於訓詁考證、章句解疏,以漢學為表代;另一種是「六經注我」,側重於義理闡發,借古人經典寄託自己的觀點,

以宋學為代表。這是古代思想領域對待經典的不同方法,兩者各具功能,各有建樹,不應該有高下之別。藝術的目的,在於藉助某一種具體的形式,來獲得一種體

驗,抒發作者的情感和理想,書法亦如此。鮑賢倫先生在隸書創作中,不是機械地順應隸書的歷史貫例,延續經典的模式,而是追本溯源,深造高古,徑直從上古隸

書的源頭,引一泓活水澆灌自家園地,既合於古,又適乎今,在表現隸書書體個性的同時,又表達自己的書法個性,從創作中獲得縱心奔放、恣意豪邁的精神體驗。

因此,無論是他對待古典範式的態度,還是他創造的書法意境,都是在走一條「隸書寫我」的路徑。在他實現這一隸書理想的過程中,有三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以書寫性激活隸書的古艷之美

在強調書法藝術性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淡忘書法最本質的特徵——書寫性。其實書法的書寫性與藝術性是共生的,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書寫性是書法有別於其他藝術

形式的創作特徵,也是它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藝術特質。在隸書的歷史進程中,書寫性的淡化是由於早期墨跡範本的地面消失,阻隔了人們對漢代及漢代以前隸書

真實書寫狀態的觀察與認識所致,石上流傳的漢隸,成了當然的隸書經典。隸書本該是生動活潑的:「爛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

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流郁拂,微勢縹緲。」 (晉·成公綏《隸書體》語)這是一種何其魅人的古艷之美。然而,隨着漢代石刻隸書經典的確立,研習隸書,只能

對碑銘和石經等經過轉移複製的範本陳陳相因,西漢以來筆底氣韻生動的景象逐代消散,隸書逐漸走向凋敝。儘管鮑賢倫先生在他的隸書學習中,也曾有類似的歷

程,卻能較早地覺悟到,隸書首先是寫出來的,然後才是刻出來的。要獲得隸書的古艷之美,只有透過石刻書跡的科律,將它還原為生動多姿的書寫過程,以此激活

古老書體的生命活力。清代金冬心、鄧石如、鄭谷口、伊秉綬這四位隸書大家的實踐,得到了鮑賢倫先生的關注。金的漆隸,強化了鍥刻效果;鄧通過用筆方式的革

新,增強了筆力的雄健;鄭以飄逸的筆法,誇張了隸書的艷美;伊用淵默深穩、息心靜氣的筆墨,營造了隸書的高古氣息。他們的風格各有不同,而背後蘊含着一種

共同的觀念,都試圖在經典隸書之外,尋求隸書形式擴張的可能性。鮑賢倫先生的隸書,看似從碑銘回到了案頭,以書卷氣消解了廟堂氣,但反過來說,在恢復書寫

性過程中找回了它的原生狀態,探得了隸書的古艷之美。他的實踐讓人切實地感受到,演繹書寫性可以贏得隸書的創新空間、實現隸書新的審美價值,也為我們理解

書法的「技進乎道」,提供了具體的範例。

第二,以寫意性強化隸書的寄情功能

文人士大夫的寄情需求,刺激了書法的發達。書法史是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延續的,而不是簡單地由書法作品綴聯而成的。書家的意義,不在於一種身份,也

不在於一種職業,而在於他具備在書法創作中獲得體驗的能力,獲得精神釋放的自由。有了這樣的能力與自由,然後才能印證他書家的身份。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

不是書家創作了書法,而是書法成全了書家。鮑賢倫先生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書法內核,並依此把自己與書法的關係調整到恰當的位置。在他看來,書寫性還只是從

技法層面獲得隸書的筆墨趣味,這是創作主體對於書法創作的一種駕馭方式,還不足以從書法創作中得到真正的精神回饋。書法寄情功能的實現,必須仰賴於後者。

他感到,在眾多書體中,隸書具有寄情的比較優勢,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隸書天生具備寫意化的傾向。隸書本來就是為了適應比篆書更廣泛、更高效的書寫要求

而產生的。衛恆《四體書勢》中說,「隸書者篆之捷也」。從發生學角度看,隸書是篆書的流便寫法。在那個時代里,如果篆書是楷體,那麼隸書就是行草。即使在

今天,它的抒情特性依然存在。因為它較之篆書,具有可識性、平民性優勢;較之行草,具有規整性、典雅性優勢;較之楷書,又具有高古性、飄逸性優勢。這一點

與「溫柔敦厚」的詩教理想是何其契合。因此它的表現活力和浪漫稟賦是與生俱來的。其次,在書體史上,隸書不是一種概念和科律,也不能簡單地視為一種凝固的

書體,而是由無數具體的隸書形態所組成的,似乎把隸書看成一種恣意的書法狀態更為確切,為創作者的審美滿足,提供了廣泛的對應可能性。鮑賢倫先生將對生活

的感受,對人情物理的體驗,歸結為對隸書的感受和體驗,在寫意化過程中寄情述懷,假借隸書表達他的書法理想、藝術理想,同時也實現了他的精神歸隱理想。

第三,以學術性澆灌隸書的人文氣質

不僅表達創作者的審美情懷,同時也表達創作者的學術志趣,這是中國書法人文性的重要特點。在古代,博雅之士是對文人的盛譽,博需要有遠見,學識和胸襟;雅

需要有情致,趣味和氣韻。這應該成為修煉傳統藝術、修煉一種高古書體的素質要。除了法度之外,也應該成為判別書法品位高下的標準。書法的創新來自作者的藝

術天分,也沾概於對古典書法的藝術思考。強調書法的人文性不是抽象的。關鍵是要將書法的博雅氣質,有效的灌注到書法的創作之中。這一點,鮑賢倫先生憑藉其

知識背景和社會身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他在隸書方面的誇張能力,就是建立在對六國文化捻知前提下的,從而實現了對先民歷史的浪漫演繹。他善於用書法視覺

審視簡牘,也善於用考古視覺審視書法,充分利用這些瑰麗的書法資源,經過簡牘時代那種凝神、浪漫、歡娛、神異的原始之美的浸潤,然後在他的筆底整合出一種

藝術趣味與人文色彩兼備的隸書形式。鮑賢倫先生的隸書,走的是一條個性化極強的非經典路子,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和挑戰性。但書法創作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行

為,它並不承擔塑造公共景觀的任務。然而,「隸書寫我」的書法姿態確是極賦經典文化意義的。內在的中庸、練達,為他在風格上的冒險與挑戰作了穩實的鋪墊。

藝術年表

  ●1955年出生於上海。

  ●1974年繼書法家徐伯清先生學習書法。主要用力於漢碑、孫過庭草書、褚遂良楷書和徐氏小楷。

  ●1975年作品首次參加上海中青年書法作品展覽。

  ●1978年春入貴州大學中文系學習,受業師姜澄清先生多方面指導。

  ●1981年作品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比賽,獲一等獎。

  ●1982年作品參加全國中青年書法家作品邀請賽,參加中日書法交流展。

  ●1983年調入浙江紹興師專中文系,講授古代漢語課、書法課。

  ●1984年被選為紹興市書協副主席。作品參加文匯書法競賽獲二等獎。 1

  ●1985年籌組紹興師專書法教研室並任主任。作品參加國際書法展覽(河南)。

  ●1986年出任紹興師專中文系副主任。作品參加第二屆中國、新加坡書法交流展。

  ●1987年河南《書法家》、遼寧《書法藝術》等刊登作品及創作談。發表論文《對用筆與結構關係的再認識》。

  ●1988年出任紹興師專中文系主任。發表論文《對目前線條組合傾向的一些思考》《再論用筆與結構的關係——兼及創作時的情態》等。

  ●1989年被選為紹興市書協主席、文聯副主席。獲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理論「書譜獎」。

  ●1990年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發表論文《春風不度玉門關——從書法藝術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隔膜看它的特質與文化品位》。

  ●1991年出任紹興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局長。發表論文《書法節奏新論》。

  ●1993年《中國書法》書壇中青年專欄介紹藝事。

  ●1996年出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長。帶隊赴京舉辦《永和風·紹興中青年書法展》。

  ●1998年兼任杭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作品參加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覽,參加巴黎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大展。

  ●1999年被選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品參加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

  ●2000年出任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兼任浙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作品參加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參加日本·中國二十世紀書法大展。

  ●2001年《二十一世紀書法》和《書法導報》分別作專題介紹。

  ●2002年《書法報》作專題介紹。

榮譽貢獻

「我襟懷古」鮑賢倫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2014年6月12日,「我襟懷古」鮑賢倫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 此次展覽是鮑賢倫先生的第一次進京書法個展,展出了藝術家近兩年來創作的書法作品106多幅。[1]

鮑賢倫富有人文意味的懷古情結與極具藝術個性相融合的「最入古、最風格」書法理念在這次展覽中得到充分彰顯。

鮑賢倫榮獲第八屆AAC年度書法藝術家大獎

2014年5月23日晚,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頒獎盛典在北京故宮慈寧宮隆重舉行。今晚揭曉的是令人期待的2013年度最具影響力的13項年度藝術大獎。

開獎嘉賓邱振中先生揭曉大獎,最終是鮑賢倫獲得評委的一致認同,獲得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書法藝術家大獎。

求學心得

訪談:隸書也可以這樣寫王子庸:您的隸書具有強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對您書法的接受就有一個過程。起先覺不出好在何處,覺得與自己

前見中的隸書相去太遠,某種程度上近乎一種筆墨遊戲,後來越來越喜歡。王子庸:您的隸書具有強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對您書法的接受

就有一個過程。起先覺不出好在何處,覺得與自己前見中的隸書相去太遠,某種程度上近乎一種筆墨遊戲,後來越來越喜歡。每一次寫到絕境 就感到無比高興「不管

你願不願意,寫字不就是采了古代的礦石放在現代的爐里冶煉嗎?如能煉出真金,純度又高,那就叫功德圓滿了。我不敢有此奢望,但仍要寫下去,因為我在很小的時

候就知道中國有位古人,他叫愚公。」王子庸:您的隸書具有強烈的陌生化效果,似乎在排斥一般的接受者。我對您書法的接受就有一個過程。起先覺不出好在何

處,覺得與自己前見中的隸書相去太遠,某種程度上近乎一種筆墨遊戲,後來越來越喜歡。

市場表現

堅持「價格窪地」鮑老師首先考慮的是藝術,他最大的特點是不一味迎合市場。所以作品出手很緊,質量與數量把控非常嚴。鮑老師一貫堅持「價格窪地」,他不想

讓自己的價格虛高,但這並不代表他不重視作品市場。

「士大夫」PK「在野派」鮑賢倫與石開是書法市場較火的兩個人。他們在書法市場的成功,又具有不同的意義:鮑賢倫乃「士大夫」書法中的成功典範;石開則

是「在野派」的代表,他的成功使那些沒有官位的書法家有了信心。

相關訪談

一直以來,鮑賢倫與隸書有着不解之緣。在師從徐伯清之前,他已在隸書上有不少嘗試;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不少書法家沉浸在實踐漢簡的經歷時,鮑賢倫已開始重新

選擇紮根秦簡。自此以後,他在隸書的創作中,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鮑賢倫告訴記者:「我的藝術追求,總結為六個字:最入古,最風格。」

記者:鮑老師,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書法產生興趣,並且由興趣轉為專業,走上隸書大家的道路呢?

鮑賢倫:我寫書法,一開始也不是說「興趣」,僅僅是我家庭的一些影響,讓我比較早地對於美術、書法有一些接觸。我讀書讀到四年級的時候,「文革」開始就沒

有書讀了,那總得要做點事。因此,寫書法是對於課堂學習的轉移。正是這樣的歷史的機遇,使我將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書法上。一開始,我是在我父親的指導

下寫字;到1972、1973年的時候,我認識了我的老師徐伯清先生,在他的指導下,我才真正開始了書法的專業學習。至今為止沒有中斷,就幾十年過去了。

記者:聽聞徐伯清老師對學生是非常嚴格的,您從他的教導中,最受益的是哪些方面?

鮑賢倫:首先,徐伯清先生對書法藝術性的判斷是很嚴格的。我們從一開始學書法,就對書法的藝術性有一個基礎的框架:哪類書法是主流,哪類是精品,我們判斷 得很清晰。這讓我對於「江湖」的書法作品有足夠的清醒判斷力。

其次,徐老師的訓練方法非常、非常嚴格,他規定我們的作業量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這也淘汰了許多想學書法卻意志不堅定的同學,同時也培養了我能吃大苦的品

性。現在回憶起來,當年一天要寫六、七個小時的小楷,最殘酷時可以把我的手,寫得手掌豎起來後沒法恢復,要靠另一個手的幫助才能恢復到原狀態。但他對學

生,對周邊的人的那種愛護,也是非常感人的。

記者:那麼,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行一派,開始逐漸地去把自己的眼光關注到「隸書」上的呢?

鮑賢倫:其實我在跟徐老師學的之前,我的隸書已經有一定的實踐。在我20歲的時候,已經在上海參加上海市青年書法展。徐老師訓練,是隸書、篆書、草書全面鋪

開的,經過一段時間後,我覺得還是隸書我的體會最多,那麼漸漸漸漸我就把注意力,把實踐的這個主方向集中到隸書上去了。

記者:是什麼原因,讓您感受到隸書的獨特魅力?

鮑賢倫:因為我覺得隸書的整個資源特別豐富。隸書主要集中在秦漢時期,它是隸書的天堂。不過,秦漢時期短暫,之後一直到元朝,其實寫隸書的人很少,它似乎

走入了低谷。隸書的轉機是清朝,清朝人挖掘摩崖石刻後,用毛筆和宣紙來模擬石刻的效果,以至於在清朝形成了隸書的第二次高峰。不過,發現隸書新篇章的關

鍵,還是來於20世紀的重要發現。那時,數以萬記的秦漢簡牘被挖掘出來了,簡牘的墨跡清晰地保留書寫的信息,這讓後輩看到清朝人的隸書筆法,和秦朝是不同

的。由於這項發現,這個歷史機遇就屬於我們。因此,當時國內有一批人喜愛隸書。一開始,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對簡牘的理解和模擬,實踐過一段時間後,我們

覺得,對簡牘書寫,是不是可以使我們有別於清朝人,甚至超越他們了?這讓我們很興奮。對隸書的實踐,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我突然覺得對自己不滿意,我覺得這

些實踐都是做得膚淺。而我不過是這些實踐中的毫無起色的一員,這個時候呢我就開始了我的獨行之路。

記者:為了尋求突破,您做了哪些轉變?

鮑賢倫:當時,大家主要寫的是漢簡,我就注意到秦簡寫的人不多。於是,我對秦簡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對秦簡有了新的認識。我的創作脈絡,是書寫秦簡,之後再

結合秦簡和漢簡,再把簡和碑打通。就這樣一直實踐到2006年的元旦,我舉辦了第一個個展《夢想秦漢》。這個展覽,在03年、04年的時候已經初步形成了。當時,

幾乎沒有人能理解的。自從我辦了《夢想秦漢》的個展,我覺得突然之間大家爭說秦漢了。

記者:您前面提及從90年代到2006年對隸書的實踐過程中,選擇嘗試書寫秦簡,並說道在研究過程中對秦簡有了新的認識。您發現了什麼呢?

鮑賢倫:秦簡的筆法較多地保留了秦篆書的寫法,篆書的筆法其實比隸書的筆法要簡單。其實越是簡單越不好辦,簡單了不容易出效果。所以常常有人覺得寫秦簡

不「痛快」,難以表達性情。相對來說,它有點收得緊,恰恰是「收得緊」,是對當時寫簡的一個重大的修正。、寫漢簡寫漢簡的人很多,它的優勢就是很靈便,寫

得很自由、很痛快、很舒暢,可是,那也會容易寫得很簡單、很油滑。我寫秦簡之後,就把這一個方面的問題遏制住了。秦隸沒有「飛起來」的波滑,這恰恰是一般

書法中最漂亮的。放棄是這麼好的表現力的機會你不要?我就是不要了!可以靜心的時候就克制了。這是我寫秦隸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從線條的質量上來看,秦隸是要

簡單一些,也比漢隸更古意,這是我當時實踐秦隸的最主要的體會。

記者:好的,回到您的第一個展覽《夢回秦漢》,您提到當時大多數人無法理解您的作品,當時收到哪些反饋呢?

鮑賢倫:當時出乎我的意料。反饋來自專家的評價、也有民間的評價。千萬不要小看民間的評價,現在網絡上的一些人,他們比專家更早地發出了讚賞的聲音。他們

認為我的作品面目一新,覺得我寫的高古,另外,也有人覺得我在用筆上開設了一條新路,筆法比較松,但又很秀。另外,也有人評價我的筆法太簡單隨意。他們覺

得簡單的筆法可以形成風格,但是給人不夠滿足的感覺。有人希望我把筆法豐富化。

記者:在那次展覽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秦月漢關》,能聊聊這幅作品嗎?

鮑賢倫:《秦月漢關》四個字是我的精心選擇,首先它與我的展覽《夢想秦漢》的主題相匹配,另外,我也想象着秦漢的場景。我覺得,秦漢人寫字再自然不過了,

寫字對他們來說就是在說家常話。這個我們的當代人呢學不來。所以我花那麼大的功夫,想走進秦漢這個天堂。我知道,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我是走不進去的,所

以這是「夢想」,我想靠近它。

所謂「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組合表達了我的一種追求。選定以後我來寫,其實這幾個字不是都很好寫的。比如「月亮」的「月」是隸書中造型特別難的一個字,

但是無可替代,我就寫了。當時寫的時候比較引人注目,是因為我第一次把簡讀的字放到那麼大。所以對我的實踐來說呢,它是一次不同凡響的實踐。在書寫這件作

品時,發生了很奇怪的事情,我依稀想見秦月漢關了。但是畢竟是依稀啊,睜眼看仍然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情對吧。所以,《秦月漢關》是我

的一種嚮往和追求,但真正寫出來的東西呢,那還不是那個東西。還是當代人的一個東西。

記者:您在《夢想秦漢》之後,也延續了不少作品。去年在杭州的展覽上,我們發現您作品的主題和選字,大多是古人的詩詞和經書,您在選擇時又哪些偏好呢?

鮑賢倫:你提出來一個蠻重大的一個話題,就是「書法藝術的當代性」問題對吧。書法藝術的當代性有兩個要素,你提出了其中的一個要素,就是用來創作的文字目

的。我覺得,傳統的書法藝術和傳統的詩詞文賦,是我們整個傳統文化中重要一環。古人的好詩詞是用書寫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的,古人的書法藝術也是靠着古詩詞

的詩意的涵養,形成一個藝術氛圍的。它們兩者是一對,它們的基因細胞都是在「傳統」這個母體下共生的。那麼,到了當代,我們本應有多種選擇對吧。我也嘗試

用白話文創作,但不成功。

我在嘗試的過程中,真的覺得用傳統的方法寫新詩、寫白話詩、詩歌的,它的詩意我能夠讀,我能夠欣賞,但是沒法和我們的傳統書法來進行對接。這是很生硬的事情。也有人選網絡語言寫兩個字,我就覺得是無比的滑稽,這個做法,除了一點幽默以外它沒有其它意思。 其實我心裡也知道,我們現代人用古代詩詞,這個傳統詩

詞的方法,所寫的那些詩真的是不能和古人相抗衡的。詩詞的歷史的機遇已經過去了,更何況我們的書界寫的那些自作詩也在一個個的做展覽,除了個別人以外,大

部分人寫的所謂詩文恐怕是要給高手嘲笑的。與其這樣我們留給這個我們的後人一個嘲笑的話柄,那我還是覺得選取我們歷史上最優秀的傳統詩詞文賦來進行創作,

一點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一點不用自卑對吧。你還是在傳統文化的這麼一個大的框架里進行實踐,相得益彰。

記者:您會選哪些詩文呢?

鮑賢倫:總的來說,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首先,道義方面的詩詞歌賦是我選擇的重點,它是傳統文人士大夫書法藝術上的主流。「志於

道」是我的一個方面,會在先秦的典籍中進行選擇。第二,人的一生怎麼做事,古人也有很多的論述。這個給人啟發給人引導,那麼很多呢這個對於當代的生活也很

有借鑑意義,這個我寫得多一些。第三部分呢是這個很輕鬆的「游於藝」,藝術是文人士大夫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不是陽春白雪的,「道和藝」是一種配合

的:「道」不是很沉重的事情,「藝」也不是很輕鬆的事情,它們是人生修養的兩個側面。這類生活和藝術情趣的藝術觀點,我也會大量選擇。

記者:所以,您認為書法的當代性,其內核體現在哪些方面?

鮑賢倫:如果要我評價或判斷書法的當代性,它最主要的價值應該定格在「風格」上。這個所謂的「風格」是一個明確的價值判斷,它就是要拓展審美的新的疆域,

要提供審美的新經驗,這就是時代性。古代的疆域古人已經都做好了,一塊一塊各有領主,你可以在上面馳騁。但是你還是在別人的疆域上,你也得讓人家有新的感

受。它一定是過去的時代所沒有的,要不然就不叫新經驗了。

  那麼這個當代性到哪裡去尋找去呢,去發現去呢?我覺得只有兩個點,一個點就是古代資源點,你不是在當代找當代,你歷史資源中去找當代,要深深地入古。比如我夢想秦漢,我如何能夠和他們一樣思考,一樣地做事,最好還能熟練到說說家常話,會幾種方言,要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

  我們現在隸書的創作,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概念化的當代腔調」,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它沒有真正地把古人的精髓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入古是形成風格的支撐點之一,另外也要保持心靈的本源點,不讓它被入古的過程中吞噬和消解。

  基於這兩個方面的舍取,這一瞬間就產生了風格。所以,如果有可能「入古」入好了,這個而且入的相對的深入,自己的主體性又不丟失,那麼兩者的呼應就有可能生成好質量的風格。所以,你提到的當代性,或者說我的藝術的主張,用六個字就能概括:最入古,最風格。

  記者:在探索「風格」的過程中,您有沒有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鮑賢倫:前面我提到簡牘的書寫性問題。其實另一個問題也很明顯,簡牘通常是古人寫在一個窄窄的竹木片或竹籤上的,竹籤很細還沒手指粗。秦朝時沒有桌椅,秦朝人是坐在地上,用手拿着這麼寫的,寫這么小的字很不容易。今天,我們是很難用這種方式創作的。簡牘之所以那麼好,是因為它石刻的。

  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把簡牘寫好,因為它是單純的模仿,字小一些也不錯,但一大就不行了。主要還是沒有找到方法來支撐它。所以2006年以後,我在各種場合我都一再地說寫隸書不要上出版物的「當」,出版物把簡牘的字體放大,是為了學習的方便。它是好心,但是放大以後也有問題,一來古人的簡牘小,但正因為看不清楚,所以有原始的神秘感。再來,字體放大後,讓人產生了誤解,有人以為這個方法是可以用來練習大字的。所以,學古代的「入古」的東西它有兩種能力的,一種是解讀能力,你先要讀懂它,你讀不懂因為語境不一樣了。第二個呢是要轉換,要讓它變成你自己的風格。

  記者:對於隸書的認識,您之前說過,隸書不僅是一種字體。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它的精髓?

  鮑賢倫:所有的教科書都會提到5種字體,隸書是其中一類。對於初學者來說,把這個五體分清,把這個整個的演變的框架分清就夠了。但是對於我們這個做專業分段做的時候呢,我就不這麼看,隸書不僅僅是五體書中的一體,而是書體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得提到「隸變」,這個變化真是了不得。在筆法上,隸書幾乎把其他字體的筆法都內含了。比如,篆書只有一筆,橫豎圓都是這樣一筆。到了隸書以後呢,它多了兩個筆畫出來,撇和捺。

  因為「捺」需要用強烈的提按動作,這麼一來,它就把楷書的路打通了。一直到楷書,就是點橫豎勾撇捺,每個筆畫都不一樣了。還有草書,草書其實不是楷書的草化,早期的草書是隸書的草化,所以隸書的筆法裡面已經天生的有草率的寫法,草率的寫法筆似呼應了,筆畫甚至都連起來了。回過頭來看隸書,隸書的筆法本身就非常豐富,它可以和篆書相關,也可以和楷書、草書相關,這樣來理解,它就不能單獨理解為一種字體,被獨立開來。從造型結構上看,從篆書到隸書,由長形變為方形和扁形,而且早期的隸書裡面,它確實有不少的篆書影子,我寫的秦隸就出現過這個情況。

  記者:鮑老師,您在未來的創作中,會有哪些新的實踐方向?

  鮑賢倫:我也總結了這幾年的創作。之所以產生了自己的風格,是因為我入古了,並且找到某一種我比較有體會的方式進行自我的消化。從去年開始,我就想要從單一的風格回到多樣性上去。方法還是看秦漢期間的隸書樣式,這次我再選幾種比較感興趣的,想要把秦簡這塊領域再拓寬一些。我想要看一下,我們當代人對秦漢的理解與輸出,會達到怎樣的多種可能性。這是我的新動作。

  接下來,我會在這種多樣性中摘取自己最有心得的,再一次做篩選。在形成下一個階段的風格前,我想總是有一段過程的,它會形成一個新樣式,具體會成什麼模樣,我也無法贅述。這是對我的個人能力的考驗,也是對一個書家生命力的考驗,我會接受這樣的考驗。

  記者:好的,衷心祝願鮑老師的心愿早日實現。也謝謝您撥冗接受我們的專訪。

  鮑賢倫:謝謝。

詞條圖冊

鮑賢倫鮑賢倫 參考資料: 1. 【視頻】「我襟懷古」鮑賢倫書法展

2. 「我襟懷古」鮑賢倫的入古情結

3. 鮑賢倫:我的藝術追求——最入古,最風格

詞條標籤: 藝術家 人物 藝術 書法 情結

視頻

書家臨范:鮑賢倫臨漢隸《張遷碑》書法欣賞2017年11月27日發布

參考來源

  1. 鮑賢倫,男,著名書法家,浙江鄞縣人,1955年1月生於上海,楚漢網 - www.hubei88.com/wen...- 2020-4-16
  2. 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讀中學時自學書法繪畫,1974年師從徐伯清為入室弟子,臨習楮遂良楷書,,搜狐 - www.sohu.com/a...- 2021-2-27
  3. 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黨組成員,搜狐 - www.sohu.com/a...- 2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