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
圖片來自flickr

鴨脷洲大街巴士總站(英文:Ap Lei Chau Main Street Bus Terminus),位於南區鴨脷洲大街利枝道鴨脷洲風之塔公園(前城巴車廠)外,現時有3條巴士路線由此開出。

總站路線資料

城巴90C線

鴨脷洲大街 → 中環(怡和大廈) 於1998年11月16日投入服務,2002年1月28日改為單向服務,途經黃竹坑、香港仔隧道、灣仔皇后大道東及金鐘,只於星期一至五上課日上午提供服務。

城巴93C線

鴨脷洲大街 田灣 → 堅道 於1998年7月6日投入服務,途經香港仔、田灣、薄扶林道及半山區,只於星期一至五上課日上午提供服務。

城巴99X線(特別班次)

鴨脷洲大街 → 西灣河(太康街) 於2014年1月13日投入服務,途經利東邨,不停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分站、不經永興街及炮台山一段英皇道,以西灣河(太康街)作終站;並於2015年8月17日增加一班車,只於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使用狀況

由於巴士無法駛入內街(即鴨脷洲大街),內街的居民一般多乘搭專綫小巴,步行到鴨脷洲橋道乘車,或步行到利東站前往利東邨或搭乘港鐵前往市區。故此總站使用量不高。

南區 (香港)

南區(英語: Southern District )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水上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1],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黃竹坑。而深水灣淺水灣大潭赤柱以及石澳人口則較少也是香港高級住宅區。

地理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起薄扶林。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石澳等地。

歷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石澳合併,組成南區。而剩餘的西區則與中區合併為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大浪灣石刻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赤柱生活的農民。而當時香港仔的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製品而著名。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华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

參考文獻

  1. 存档副本.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