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巴士总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巴士总站
图片来自buscess

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巴士总站(英文:Ap Lei Chau (Lee Nam Road Industrial Area) Bus Terminus),位于南区鸭脷洲工业区中,现有1条巴士路线作为终点站。

历史

  • 1992年3月30日,中巴95A线(已取消)投入服务,本总站随即启用。
  • 2002年12月16日,新巴95A线停止服务,新巴95线即日的平日早上至黄昏延长至本站。
  • 2007年1月1日,新巴91线的晚间服务延长至本站。
  • 2007年7月15日,新巴91线的晚间服务迁回海怡半岛。

总站路线资料

新巴95线(部份时段)

1980年5月1日投入服务,是鸭脷洲首条巴士路线,到了2002年12月16日,取消新巴95A线,本线随即平日早上至黄昏延长至本站,及衍生五条不同的行车路线,其中三条由此站始发或以此站为终站。

鸭脷洲邨/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 ↺ 石排湾 平日0505-0545:鸭脷洲邨 ↺ 香港仔(洛阳街) 平日0605-0635:鸭脷洲邨 → 石排湾邨 → 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 平日0637-1942: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 ↺ 石排湾邨 平日1950-2025:鸭脷洲(利南道工业区) → 石排湾邨 → 鸭脷洲邨 平日2036-2346、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全日:鸭脷洲邨 ↺ 石排湾邨

南区 (香港)

南区(英语: Southern District )是香港十八区之一。自香港开埠以前,已经有早期原居民水上人居住。南区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4,000公顷。根据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统计的数字,南区人口为274,994人。南区是基层、中产、富豪互存的地区,半数人口居于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1],南区由十七个区议会分区组成,人口主要分布在鸭脷洲薄扶林香港仔黄竹坑。而深水湾浅水湾大潭赤柱以及石澳人口则较少也是香港高级住宅区。

地理

南区位于香港岛南部,东起大浪湾,西起薄扶林。当中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黄竹坑寿臣山深水湾浅水湾赤柱舂坎角大潭石澳等地。

历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计划,将港九市区分为十区,当时的南区地域分别属于西区及东区。现时南区的赤柱及石澳选区(D17)原属东区,而其馀部份则属于西区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虑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黄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习惯,将原来西区摩星岭道以南及原来东区的赤柱石澳合并,组成南区。而剩馀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为中西区。另外介乎奇力山田湾山之间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调整,由原属中区及西区,分别划给南区及中西区

南区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现存的古迹有大浪湾石刻明朝时期,南区一带开始有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黄竹坑薄扶林赤柱生活的农民。而当时香港仔的石排湾曾以转口香木制品而著名。当时由郭棐编撰的《粤大记》中,更载有多个位于现时南区的地名。

薄扶林水塘兴建以前,山上的水都会在瀑布湾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湾则邻近广州与外国的海路贸易航线,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该处取淡水补给。而区内薄扶林村赤柱村黄竹坑旧围更是香港岛少数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们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与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绝。

香港开埠时,赤柱为当时香港岛最繁盛的地区,英国人曾计划以赤柱为发展基地。然而由于赤柱土地狭较少,加上当时该处爆发疫症,因此英国人决定转往香港岛北岸发展,赤柱得以继续成为华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开埠初年起,南区一带亦担当著工业区的角色。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坞,是香港首个大型船坞,后来于1860年代被黄埔船坞收购发展成香港仔旱坞。1950年代起香港工业急促发展,黄竹坑一带便发展成工业区。

南区一带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渔民的主要据居地。根据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属于现时南区范围的渔民数目达28,000人,占当时香港渔民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政府开发南区,先后兴建渔光村石排湾邨华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渔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较富裕的渔民则于鸭脷洲北岸鸭脷洲大街定居及开设店铺。

参考文献

  1. 存档副本.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