鵂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鵂鶹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Glaucidium brodiei 目/科/屬 鴞形/鴟鴞/鵂鶹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15-17cm/53-63 |
別名:領鵂鶹、姬梟,雌雄同型。虹膜黃色。嘴黃綠色。管狀鼻孔。腳灰黃色。
臺灣特有亞種pardalotum
- 成鳥
- 體型小且渾圓,頭黑褐、密佈米色點斑。無角狀耳羽。
- 白眉斑。後頸黃褐色,有兩塊狀似「假眼」之黑斑紋,用以欺敵。
- 體背暗褐色有黃褐色橫斑,尾羽黑褐色有黃褐細橫紋。
- 腹面白色,胸有黑褐色粗橫斑,腹有稀疏粗縱斑。
- 亞成鳥
- 整體羽色較淡偏褐色。
- 頭無米色點斑。隨年齡增長出現黃褐點斑,最後才轉為米色。
棲地&習性
主要中、低海拔山地和亞山地森林(包括橡樹,杜鵑花,冷杉),開闊的森林邊緣,林地。
屬半日行性,白天常棲於附近有空曠地之闊葉樹林,經常單獨活動。常將身體鼓成圓滾滾的。
捕食各種小型獵物,尤其是鳥類,還捕食昆蟲,囓齒動物和蜥蜴(包括石龍子)。
繁殖
3-6月在喜馬拉雅山;4月至5月在其他範圍內。在距地面2-10 m處築巢樹洞。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圓潤的口哨聲,"hühü-hühü... "。
外觀相似性
縱紋腹小鴞羽色較深,後頸有兩塊擬似「假眼」之黑斑。頭頂有白色小點斑,體背有黃褐色橫斑,胸有黑褐色粗橫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G. b. brodiei (E. Burton, 1836) – 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E通過喜馬拉雅山脈到達東南部西藏,印度支那南部,南中國,中東歐和中國(包括海南),以及南至馬來西亞半島。
- G. b. pardalotum (Swinhoe, 1863) – 台灣。
- G. b. sylvaticum (Bonaparte, 1850) – 蘇門答臘。
- G. b. borneense Sharpe, 1893 – 婆羅洲。[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collared owle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