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鸡肠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鸡肠草为菊科石胡荽属植物,又名石胡荽、鸡肠草。始载于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

鸡肠草为菊科石胡荽属植物,又名石胡荽、鸡肠草。始载于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

鸡肠草味辛、性温,有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止咳的功能。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结膜炎、风湿关节炎、疟疾、湿疮肿毒、跌打肿痛等。国外报道其具有抗菌、杀虫、抗过敏、抗肿瘤等作用。[1]

别名: 食胡荽(《品汇精要》)、野园荽(《濒湖集简方》)、鸡肠草(《纲目》)、鹅不食(《生草药性备要》)

地芫荽(《医林纂要》)、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 《简易草药》 )、三节剑( 《分类草药性急》 )

山胡椒、连地稗(《岭南采药录》)、球子草( 《广州植物志》 )、二郎戟、小救驾( 《贵州民间方药集》 )

杜网草、猪屎草(《福建民间草药》)、砂药草( 《江苏植药志》 )

白地茜( 《南宁市药物志》 )、猪屎潺( 《广西中药志》 )、通天窍(《四川中药志》)

雾水沙、猫沙、小拳头( 《广东中药》 )

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牙钻、蚊子草(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白珠子草(《福建中草药》)

资源分布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形态特征

茎圆柱形倾庆卧性,绿色或带紫色,高约30公分高,柔软而多汁,具有腺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头,下部叶有柄,上部叶则无柄,全缘或波状缘,长约2.4~5公分,宽约1.5~2公分,花腋生,单立,花萼5片。花序顶生,花瓣5片,白色而呈二深裂,乍看之下有如10片,雄蕊10枚,花柱5裂。蒴果卵圆形,下垂性。

主治功效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湿毒胫疮。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将有黄水流出。五、六日病愈。

脾寒疟疾。用石胡荽一把,捣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痔疮肿痛。用石胡荽捣烂敷贴。

小便频数。用鸡肠草一斤,在豆豉嗔中煮过,和米煮粥。常吃。

小儿下痢。用鸡肠草捣汁一合,调蜜服,有效。

头疮。用鸡肠草烧灰,和盐涂搽。

漆疮发痒。用鸡肠草捣烂涂搽。

不良反应

钟慕陶于2003年报道了鹅不食草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服后即产生恶心呕吐,烧灼感,胃痛等上消化道炎症反应,停用鹅不食草无不良反应。指出鹅不食草气辛熏,性温,用量过大,对上消化道刺激大,不良反应发作快,持续时间长,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要慎用,更不宜超剂量使用。

林悦于2004年报道了鹅不食草内服致上腹疼痛2例,指出内服中药配伍有鹅不食草出现上腹疼痛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