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雞腸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腸草為菊科石胡荽屬植物,又名石胡荽、雞腸草。始載於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

雞腸草為菊科石胡荽屬植物,又名石胡荽、雞腸草。始載於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

雞腸草味辛、性溫,有通竅散寒、祛風利濕、散瘀消腫、止咳的功能。民間用於治療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頭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結膜炎、風濕關節炎、瘧疾、濕瘡腫毒、跌打腫痛等。國外報道其具有抗菌、殺蟲、抗過敏、抗腫瘤等作用。[1]

別名: 食胡荽(《品匯精要》)、野園荽(《瀕湖集簡方》)、雞腸草(《綱目》)、鵝不食(《生草藥性備要》)

地芫荽(《醫林纂要》)、滿天星、沙飛草、地胡椒、大救駕( 《簡易草藥》 )、三節劍( 《分類草藥性急》 )

山胡椒、連地稗(《嶺南採藥錄》)、球子草( 《廣州植物志》 )、二郎戟、小救駕( 《貴州民間方藥集》 )

杜網草、豬屎草(《福建民間草藥》)、砂藥草( 《江蘇植藥志》 )

白地茜( 《南寧市藥物志》 )、豬屎潺( 《廣西中藥志》 )、通天竅(《四川中藥志》)

霧水沙、貓沙、小拳頭( 《廣東中藥》 )

鐵拳頭、散星草、地楊梅、三牙鑽、蚊子草(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白珠子草(《福建中草藥》)

資源分布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貴州、福建、台灣、廣西等地。

形態特徵

莖圓柱形傾慶臥性,綠色或帶紫色,高約30公分高,柔軟而多汁,具有腺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頭,下部葉有柄,上部葉則無柄,全緣或波狀緣,長約2.4~5公分,寬約1.5~2公分,花腋生,單立,花萼5片。花序頂生,花瓣5片,白色而呈二深裂,乍看之下有如10片,雄蕊10枚,花柱5裂。蒴果卵圓形,下垂性。

主治功效

痰喘。用石胡荽左楊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為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此方名為「碧雲散」。

塞鼻治翳。治法總結為詩歌一首: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入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牙痛。用棉裹鵝不食草,懷干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的鼻孔中。

濕毒脛瘡。夏季採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末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成膏。先以茶洗淨患處,然後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癒。

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

痔瘡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小便頻數。用雞腸草一斤,在豆豉嗔中煮過,和米煮粥。常吃。

小兒下痢。用雞腸草搗汁一合,調蜜服,有效。

頭瘡。用雞腸草燒灰,和鹽塗搽。

漆瘡發癢。用雞腸草搗爛塗搽。

不良反應

鍾慕陶於2003年報道了鵝不食草致嚴重不良反應1例,表現為服後即產生噁心嘔吐,燒灼感,胃痛等上消化道炎症反應,停用鵝不食草無不良反應。指出鵝不食草氣辛熏,性溫,用量過大,對上消化道刺激大,不良反應發作快,持續時間長,表現為急性炎症反應,臨床要慎用,更不宜超劑量使用。

林悅於2004年報道了鵝不食草內服致上腹疼痛2例,指出內服中藥配伍有鵝不食草出現上腹疼痛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