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距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鸡距草,干燥的带根全草,根呈纺锤形或圆锥形,有时分歧,长约5~8厘米,
表面暗棕红色,扭曲而皱缩,栓皮无剥落痕。无明显的茎。叶根生,单数羽状复叶,
小叶片两两对生,长椭圆形,具短柄,顶端1枚较大,向下逐渐变小,
皱缩,多从中脉向内对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白色;密布毛茸,
边缘具粗锯齿。根头部及叶柄均被白色毛茸。质稍脆,易碎。
气微臭,味涩。以无花茎、色灰白、无杂质者为佳。[1]
目录
名 称
翻白草
拼 音
Fan Bai Cao
英文名
Descolor Cinquefoil Herb
类 别
全草类
功效分类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别名
鸡腿儿(《救荒本草》),天藕儿(《野菜谱》),湖鸡腿(《纲目》),鸡脚草、鸡距草(《草木便方》),
乌皮浮儿、觭角草(《植物名汇》),土菜、茯苓草
金线吊葫芦、鸭脚参、细沙扭(《广西中药志》),
鸡脚爪(《四川中药志》),野鸡坝、兰溪白头翁、黄花地丁、千锤打(《湖南药物志》),
天青地白(《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药理研究
1.全草前剂用平板打洞法,对志贺痢疾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2.本品体外无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3.翻白草中提得成分富马酸、没食子酸酸、原儿茶酸、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间苯二酸,
对福氏和志贺痢疾杆菌具有抑菌作用,尤以没食子酸和槲皮素活性强
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9ppm/ml和37ppm/ml。[2]
入药部位
为蔷薇种植物翻白草的带根全草。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救荒本草》:味甜。
②《纲目》:甘微苦,平,无毒。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性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鲜品捣敷。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多分枝,下端肥厚成纺锤状。
茎上升向外倾斜,多分枝,表面具白色卷绒毛。
基生叶丛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茎生叶小,为三出复叶,
顶端叶近无柄,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6厘米,
宽0.7~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稍有柔毛,
下面密被白色绵毛;托叶披针形或卵形,亦被白绵毛。花黄色,
聚伞状排列;萼绿色,宿存,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副萼线形,
内面光滑,外而均被白色绵毛;花瓣5,倒心形,凹头;
雄蕊和雌蕊多数,子房卵形而扁,花柱侧生,乳白色,柱头小,
淡紫色。瘦果卵形,淡黄色,光滑,脐部稍有薄翅突起。
花期5~8月。果期8~10月。[3]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100-1850m的荒地、山谷、沟边、山坡草地、草及疏林下。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主治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肺热咳喘;泻痢;疟疾;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白带;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
①《纲目》: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
②《本草原始》:主无名肿毒,疔毒疥癞,臁疮溃烂。
③《草木便方》:清利肠胃,除风湿。治赤白久痢成疳,涂恶犬咬伤。
④《福建民间草药》:去瘀生新,散郁止血。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红崩。
⑥《广西中药志》:根:
治产后脚软,流产。叶:可驱风。[4]
禁忌事项
阳虚有寒、脾胃虚寒等少用。
采收炮制
夏、秋采收。未开花前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药物鉴别
显微鉴别
小叶片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壁较平直,
上、下表皮均有单细胞的非腺毛,尤以下表皮为多;
除去密被的非腺毛可见下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
垂周壁弯曲,较上表皮细胞为小,并可见毛茸基部和不定式气孔。
非腺毛有2种,一种极细长,多在1000μm以上,扭曲,直径3-7μm,
壁薄,着生于下表皮上;另一种平直或稍弯曲,多在1000μm以下,
直径9-22μm,壁厚3-8μm,基部较膨大。叶肉细胞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靠近叶脉处尤多,直径9-32μm。
根横切面:木栓组织为10余列扁平细胞,栓内层为l-2列薄壁细胞。
韧皮部外侧细胞常合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4/5,
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射线宽广,约30余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
滤过。取滤液1ml于试管中,滴加l%三氯化铁乙醇试液1滴,呈墨绿色。(检查鞣质)
(2)薄层色谱 取样品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
滤过。滤液浓缩至约lml,供点样用。另取没食子酸为对照品。
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板上,
以甲苯一甲酸乙酯一甲酸(5:4:1)展开,
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喷雾,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
显相同颜色斑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