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鸡鸣狗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鸡鸣狗叫,汉语词汇,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形容百姓安居乐业或战乱。

鸡鸣狗叫 jī míng gǒu jiào[1]

【英译】:the crowing of their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their dogs being within each other's hearing

【解释】: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叫相闻而达乎四境。”

【示例】:窃念国家炽昌熙洽,无~之警。 ★清·梅曾亮《上方尚书书》

【近义词】:鸡鸣犬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百姓安居乐业

亦作“鸡鸣犬叫”。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 丑上》:“鸡鸣狗叫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②形容战乱,变乱。

典故

史记”孟尝君传“里,记载一个故事。

孟尝君之秦,被秦昭王软禁了。孟尝君托请秦昭王的爱姬说情,爱姬提个条件要一件”白狐裘“。孟尝君的手下食客中有一善盗者,夜间从”狗洞“出入偷出”白狐裘',孟尝君由以得脱,急匆匆地逃走。逃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时分,须天亮才能开关。孟尝君的食客中 有一个会口技的人,马上学鸡叫,别的鸡也都叫了起来,关尹以为时间到了就开了关。孟尝君等得以安然回国。

“鸡鸣”与“狗盗”都是不起眼儿小把戏。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无可顶替的重大作用。

骂人的话:鸡鸣狗盗之徒,含有贬低的意思。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