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雞鳴狗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雞鳴狗叫,漢語詞彙,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形容百姓安居樂業或戰亂。

雞鳴狗叫 jī míng gǒu jiào[1]

【英譯】:the crowing of their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their dogs being within each other's hearing

【解釋】:雞啼狗叫彼此都聽得到。比喻聚居在一處的人口稠密。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叫相聞而達乎四境。」

【示例】:竊念國家熾昌熙洽,無~之警。 ★清·梅曾亮《上方尚書書》

【近義詞】:雞鳴犬叫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形容百姓安居樂業

亦作「雞鳴犬叫」。①形容百姓安居樂業。語出《孟子·公孫 丑上》:「雞鳴狗叫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焦循正義:「此必時俗語。故《老子》亦云:『樂其俗,安其居,鄰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②形容戰亂,變亂。

典故

史記」孟嘗君傳「里,記載一個故事。

孟嘗君之秦,被秦昭王軟禁了。孟嘗君托請秦昭王的愛姬說情,愛姬提個條件要一件」白狐裘「。孟嘗君的手下食客中有一善盜者,夜間從」狗洞「出入偷出」白狐裘',孟嘗君由以得脫,急匆匆地逃走。逃到函谷關時,正是半夜時分,須天亮才能開關。孟嘗君的食客中 有一個會口技的人,馬上學雞叫,別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關尹以為時間到了就開了關。孟嘗君等得以安然回國。

「雞鳴」與「狗盜」都是不起眼兒小把戲。但是在關鍵時刻,卻起到了無可頂替的重大作用。

罵人的話:雞鳴狗盜之徒,含有貶低的意思。


史記卷七十五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齊閔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

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