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鹦鹉曲》是巜元曲三百首》中的一首。
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2]。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3]。
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本书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除原文外,另附有注释、曲解、曲评、背景说明,图片丰富,诗情画意交相呼应,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情趣。本书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元曲,也可作为精美的收藏[4]。
“ |
侬家鹦鹉洲边住, 是个不识字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
” |
— 作者:白贲 |
元曲由来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5]。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就像一首歌的音调。曲调名就像现在的G大调拉。C调了等等)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就像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6]。
注: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