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叔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叔璥(1682年-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清朝顺天府大兴县人(今属北京),首任巡台御史。出身进士,留心经世之学。官至常镇扬通道。[1]

其所著之《台海使槎录》、《南征纪程》等书对于闽南台湾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黄叔琳为康熙年间探花。

首任巡台御史

黄叔璥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进士

曾任湖广道巡按御史、浙江道巡按御史等职。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事件结束,清廷任命黄叔璥与满人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

1722年6月,抵台之后,除致力与朱一贵残党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各地,访问原住民政权,即认真考察台湾吏治。

台湾吏治

当时台湾处于民风强悍的移民社会, 难以治理,民间多冲突纷扰,除汉人与原住民之间因拓垦侵界的冲突频传,汉人之间,不同族群, 亦常械斗冲突。若无良好吏治,则容易激起民变。

黄叔璥在台考察期间,做出不少治理建议。例如,当时汉人移民涌入,不断向山区拓垦,侵入原住民的传统生活领域,而引发冲突。

黄叔璥认为汉“番”之间冲突,“启衅多由汉人”。当时地方官员提出“竖石立界”的主张,采隔离政策,以避免冲突扩大,得到了黄叔璥的认同。

“竖石立界”

1722年(康熙61年),台湾实施“竖石立界”的政策,“凡逼近生番处所相去十里或十馀里,竖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 从南而北,共立54处界石。

这种“汉番”隔离的政策,持续施行,至乾隆时,从北到南,在汉人与原住民交界处, 除了竖石立界外,更挖壕沟,筑土垣,号称“土牛沟”, 禁止汉人侵界拓垦,也严防原住民越界出草。

此一政策,持续一百五十年,直到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之后,日本出兵台湾的刺激下,才告废止。

五子登科的善报

据清朝李氏《求己堂集》记载,黄叔璥的父亲黄芳洲先生,笃信佛法道教,康熙年间在回阳当教谕,与夫人一起都喜欢行善积德。

他在任当官时,曾捐钱出刊刻印《金刚经》、《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广义》各经文数十部。他的夫人也随喜捐钱印赠《玉历宝钞》一千本,广为布施印送。并且时常买鱼、鸟放生,其数成千上万。夫妇俩生有五个儿子:叔琳是康熙辛未年的探花,叔璥是康熙己丑科的进士,叔琪是康熙乙酉科的举人,叔琬是康熙己丑科进士,叔瑄是康熙癸巳科秀才,都获得了很高的学历和功名。[2]

著作

台海使槎录[3]黄叔璥出身进士,留心经世之学。

使台录》8卷分为《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杂记》(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详细记录台湾的山川地势、风土民俗。尤其对台湾原住民的样貌,更是观察入微,因此,该书为近现代考证平埔族历史之根基。

南征纪程》一书。[4]记载来台前自燕京福建内陆的途中见闻。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

官衔
前任: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任
继任:
丁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