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淳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黃淳熙 | ||
---|---|---|
[[File:|250px|黃淳熙]]
| ||
大清道員果毅营統領
| ||
籍貫 | 江西省鄱陽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子春 | |
諡號 | 忠壯 | |
出生 | 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江西省鄱陽縣豐田村 | |
逝世 | 咸豐十一年五月十五日(1861年6月22日) 四川定遠二郎場 | |
出身 | ||
| ||
經歷 | ||
黃淳熙(約1820年[1]-1861年6月22日),字子春[2],江西省饒州府鄱陽縣豐田村人。清朝官員,湘軍人物。道光丁未進士,以知縣即用,因在湖南圍剿太平軍有功,擢升道員,隨駱秉章赴四川鎮壓李永和、蓝朝鼎反清起事,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二郎场之戰中遇伏身亡。朝廷追贈布政使銜,諡忠壯。[3][4]
生平
入仕
黃淳熙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丙午科舉人,次年聯捷成丁未科進士,位列張之萬榜三甲第二十六名。以即用知縣分發湖南,先後代理會同、綏寧等縣縣令。
閒居及復出
淳熙為人剛直,不苟言笑,因遇事據理力爭,不肯屈就,難合於時,故稱病辭職閒居,閉門讀書。咸豐三年(1853年),湖南巡撫駱秉章知其賢能,強使其出仕。咸豐七年(1857年),代理湖南湘鄉知縣,政績卓著,不久因父喪卸任。因鄱陽已被太平天國佔據,故舉家移居湘鄉。曾國藩籌辦浙江軍務,曾親自登門,請其參與軍事,婉辭不就。
軍旅
咸豐九年(1859年)春,太平軍石達開部進兵湖南,淳熙應駱秉章徵召,募集鄉勇一千六百人,協防長沙。石達開部由寶慶轉戰嶺東,分兵攻江華,淳熙赴援,擊敗太平軍將領何文彪等,進而追擊至江藍廳敵營。同年九月,馳軍百餘里,在湖南、廣東交界的牛尾嶺、杉木根、黃馬寨等地焚毀敵營,殲滅賴裕新部。因功晋升知府,等候補缺。咸豐十年(1860年),率師防堵永州、道州、綏寧、靖州等地,連戰連捷。十一月,追剿彭大順部,收復宜章、桂陽兩城,經新任湖南巡撫翟誥保奏,擢升道員,所部增至三千人,號“果毅營”。[4]
前任湖南巡撫駱秉章已於同年七月奉旨前往四川督辦軍務,鎮壓李永和、蓝朝鼎反清起事,並徵調淳熙隨同前往。不久,湖南撤防,淳熙即率領所部三千人入川。[3]
戰歿
咸豐十一年(1861年),李永和部將張第才、何國梁等圍攻順慶府(今南充),黄淳熙奉命赴援,順天軍轉而攻打定遠(今武勝)。五月十一日(6月18日)淳熙率兵追嚮定遠,次日在姚店遭遇順天軍,大獲全勝。何國梁戰死。次日,順天軍餘部向北往潼川撤退,在二郎場與援軍會合,并在此屯駐。[5]
淳熙立功心切,於五月十四日(6月21日)夜打聽到順天軍行蹤,連夜率兵追趕,黎明時到達二郎場附近,兵分三路前行,進入順天軍埋伏,兵士大亂,淳熙縱馬突圍時,馬匹陷入泥沼。淳熙坐在地上,以佩刀手刃數人,[6]最終受傷被俘,既而被押至空場。敵人令其下跪,淳熙罵道:“逆賊,豈有堂堂太守肯為汝屈以求苟活耶!”敵人大怒,將其肢解,並將遺體焚毀。[4]
身後
其事上聞,朝廷追贈布政使銜,予騎都尉世職。又加贈內閣學士,在順慶府城及遇難處建立專祠祭祀。《清史稿》及同治《鄱陽縣志》皆有其傳。[3][4]
家庭
註釋
- ↑ 《鄱陽縣志》稱其“年二十七由道光丙午科連捷成進士。”
- ↑ 《鄱陽縣志》作“黃純熙,號子春”。
- ↑ 3.0 3.1 3.2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傳二百二十·黃淳熙傳
- ↑ 4.0 4.1 4.2 4.3 《鄱陽縣志·卷之十·人物志一·忠節》頁十二:“黃純熙,號子春,豐田人。性剛寡言笑,年二十七由道光丙午科連捷成進士,以知縣分發湖南,歷署會同、綏甯等縣,政聲卓著。嘗因防兵索餉,屢請不給上書,有‘縣令只應死于賊,不應死于兵’等語,上臺悚然。遇事據理直爭,不稍屈,頗不合于時,以是引疾杜門,博涉書史,研求郡國利獘,于方輿險易無不洞悉。會駱秉章來撫湖南,知其才堪大用,強起之。咸豐七年委署湘鄉縣五月,教化大行,方擬專疏薦達,以父憂解任。湘民爲立去思碑二,並繪巡城、臨鄉、徵輸、升堂四圖以頌其德。時兩江制軍曾國藩督辦浙江軍務,親顧其廬求一出,以母故辭。未幾,應秉章召,募勇千六百人衛省,屹然為長沙保障。九年春,石逆達開攻寶慶,純熙赴援,旋剿賊目何文彪于江華縣,復追擊于江藍廳,皆大破之。九月,乘夜大霧,馳百餘里,焚賊柵于楚粵交界之牛尾嶺、杉木根、黃馬寨等處,殲二千餘人,斃逆首賴裕新,江華肅清。奏保以知府留南補用,賞戴花翎。貽書令添慕推獎甚至。十年,率師防堵永州、道州、綏甯、靖州,至十一月,追剿逆首彭大順,連復宜章、桂陽兩城,新撫翟誥奏保以道員補用。先是,七月駱秉章奉旨督辦四川軍務,奏調純熙隨征,既而楚境撤防,獨統所部三千人趨蜀。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破賊于定遠城下,斬逆首偽總兵何國梁,俘馘以萬計。捷聞,奉旨以道員著交軍機處記名。遇湖南缺,即補,并賞加按察司銜。駐定遠二日,以餘孽未盡,窮追至二郎場,四山壁立,地勢險絕,忽賊伏四起,純熙慮全師,急督將士竭蹶力戰,橫衝直突,殺三四百人,賊稍卻即合,愈集愈密,乃解關防授親兵,使歸報,謂賊得我即止。揮會志友丁九祥等退,策馬赴敵,陷泥沼不得起,猶奮步大呼,手刃十數賊,血盈袍袖,傷重暈仆。羣逆擁至場所,稍甦,脅之跪,瞋目叱之曰:‘逆賊,豈有堂堂太守肯為汝屈以求苟活耶!’罵不已。賊怒,支解之,并燔其屍。自游擊以下,死者一百一十人。賊亦以大創宵遁。純熙駢脅多力與士卒同甘苦,臨機應變,英鷙無前。故所當輒破。作令數年,諸所規畫皆為久遠計,而不苟且邀譽于一時。卸事閒居則青袍布服,徒步往來,見者不識其爲長官也。既死,軍民莫不痛惜。事聞,贈布政司銜,予騎都尉世職。詔順慶府城及殉難處所建立專祠。駱秉章原奏交國史館採入列傳。諡忠壯。”
- ↑ 《湘軍誌》川陝篇第十三:“時黃淳熙將所部先發。淳熙將兵務推鋒,尤恥言持重,聞寇方圍攻順慶,則從萬縣出山道赴之。五月戊子朔,至府城。寇先南走定遠。乙未,淳熙率軍趨定遠。己亥,遇寇姚店。寇聚屯城西南連十餘里,官軍逼壘,前寇遽奔。湘軍新從郴、桂追石大開,習寇勢,見寇若摧枯朽,士氣奮踔,推鋒直前。寇無敢迎拒,或憑壘持刀矛,稍發小槍。官軍益笑之,拋之寇屯。寇大亂,爭奔走,數萬眾一戰而潰,蹂死者千數。捷聞,鄉民及群寇轉相告語以為神兵。庚子,寇北走潼川,至二郎場遇援寇,合屯。將渡涪,涪漲未渡。”
- ↑ 《湘軍誌》川陝篇第十三:“辛丑,淳熙軍至。自軍事之起也,將帥每至一城輒留止,號為休息,審勢而後進。湘軍行雖速,未嘗肯連日行戰。淳熙新從大將李續宜援寶慶,見其行,恆憤恥,故其行軍晝夜赴利。……淳熙遣卒三輩偵寇所鄉,土人喜勝張軍勢,皆報曰:‘去遠矣,不可及矣。’最後始知尚屯場中,還報已甲夜,淳熙先恐失寇,令軍中蓐食五鼓行,後令遲明,持矛、扣槍戒備以待寇。傳令後者先至,先者反後,軍士失指,前隊輕行突前,淳熙領親兵三哨繼之。寇前隊聞軍至,亦夜出,各行七八里,遇於燕子窩,交綏,寇退。淳熙比至場,見寇分從兩旁登山以待官軍,知中伏,業已相見,即分所部為三,左、右搜寇伏,中軍直進。於是四山寇盡出,而前軍驚潰。淳熙所分三部失勢,亦驚。淳熙驟馬率退者,馬陷田泥,棄馬步進,眾潰不可止。淳熙坐地上,拔佩刀,瞋目直視,寇或刺之,或斫之,解其頭臂。後軍聞敗引退。其後隊遂不發,結屯自固,惴惴終夜,所俘馬多夜嘶,恐寇聞,悉屠之。而寇懾湘軍威,乘勝急渡涪北去。淳熙猝至而猝亡,勝非勝,敗非敗。”
- ↑ 7.0 7.1 《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卷三·頁一百九十八、卷六·頁一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