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黃鍔(1937年12月13日-),出生於湖北,中華民國流体力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父:黃劍秋[1]
兄:黃鐘(1924-1953、前台中一中數學老師)
在家時愛好勞動以養筋骨,如:整理前後庭園等;反之,清靜時喜好研究中國古代古文,如:甲骨文等。
學歷
1956年,省立新竹高中畢業。
1960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1967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學位。
經歷
取得博士學位,隨後曾任華盛頓大學海洋地理系研究員、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海洋地理學系副教授。
1975年,進入美國NASA工作。
1990年起,擔任《自然海洋地理學期刊》助理主編。
希爾伯特-黃轉換之成就
於1998年時,提出希爾伯特-黃轉換(Hilbert-Huang Transform)應用於信號處理上,因此改變了人們對於以往非穩態與非線性訊號完全束手無策的處境。除此之外,希爾伯特-黃轉換也可提高線性與穩態訊號分析的準確性。
黃博士在流體力學相關領域的國際著名期刊上,已發表學術論文已高達一百多篇。由於希爾伯特-黃轉換的重大發明,目前已取得美國多項專利。
200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NASA年度發明家。
200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二十五屆)。
於2002至2006年期間,連續四年榮獲美國服務貢獻獎,於2006年在美國NASA榮退後,由國立中央大學榮聘講座教授。
個性
總是抱著謙卑的態度,將所得的榮耀歸功於自己的幸運,以及共同合作過的人與前輩,例如加州理工學院吳耀祖院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歐文費利浦教授等人指導和鼓勵。
希爾伯特-黃轉換之成就
於1998年時,提出希爾伯特-黃轉換(Hilbert-Huang Transform)應用於信號處理上,因此改變了人們對於以往非穩態與非線性訊號完全束手無策的處境。除此之外,希爾伯特-黃轉換也可提高線性與穩態訊號分析的準確性。
希爾伯特-黃轉換之運用範疇
- 地震、地下水及海水溫度之相關議題。
- 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之相關議題。
- 海嘯及潮汐監控之相關應用。
- 經濟變遷之相關議題。
- 健康與生醫工程上之應用。
- 橋梁、公路安全檢測之應用。
- 語音信號處理應用。
榮譽與獎項
-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member, 2007。
- Service to America Meda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2006。
- NASA Medal for Exception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2005。
- 院士,中央研究院(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2004。
- Presidential Rank Meritorious Award, 2004。
- 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0。
- NASA Inventor of the Year, 2003。
-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James Kerley Award, 2003。
- NASA Exceptional Space Act Award, 2003。
- NASA Exceptional Space Act Award, 2002。
- R&D 100 Award, 2001。
- Outstanding Alumnus,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1。
- Federal Laboratory Consortiu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ward, 2001。
- Federal Government Technology Leadership Award, 1999。
- NASA Exceptional Space Act Award, 1998。
- NASA Laboratory for Hydrospheric Process, Best Publication Award, 1997。
- NASA Medal for Meritorious Service, 1985。
- Whitehead Fellowship,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62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