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黄侃」修訂間的差異

(新条目)
 
YH對話 | 貢獻
參考來源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3: 行 3:
 
| 姓名    =   黄侃
 
| 姓名    =   黄侃
 
| 外文名    =   
 
| 外文名    =   
 +
|圖片 = 
 +
[[File:黄侃.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2921/20181227211638-916702457_png_231_253_71974.jpg 原圖鏈結][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    来自搜狗图片]]]
 
| 出生地点 =   四川成都
 
| 出生地点 =   四川成都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35|10|08|1886|04|03}}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35|10|08|1886|04|03}}  
行 10: 行 12:
 
| 知名作品 =   《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 知名作品 =   《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
 
}}
黄侃(1886.04.03—1935.10.0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教授。 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
''' 黄侃''' (1886.04.03—1935.10.08) ,男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 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 乔鼐''' ,后更名''' 乔馨''' ,最后改为''' ''' ,字''' 季刚''' ,又字''' 季子''' ,晚年自号''' 量守居士''' [[ 湖北省]][[ 蕲春县]] 人。<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history/2vg4olr.html|title=黃侃:一代國學大師,他是民國狂人、情場浪子、一生九次結婚|website=每日頭條|author=藍胖|date=2018-01-14|accessdate=2019-10-20}}</ref>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  
 +
 
 +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 章太炎]] ,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 北京大学]] [[ 中央大学]] [[ 金陵大学]] [[ 山西大学]] 等任教授。  
 +
 
 +
 人称他与章太炎、[[ 刘师培]] 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
 
 +
==生平简介==
 +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
 +
 
 +
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br>
 +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
 
 +
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
 +
 
 +
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br>
 +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等。在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的青石中学,有一所黄侃图书馆。
 +
 
 +
==人际交往==
 +
黄侃一向为人正派,从不趋炎附势。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其同盟会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惟有居正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谈心解闷。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br> 
 +
黄侃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      <br>1
 +
919年,胡适海外学成归国,任教北大,发起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胡适的横空出世,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学的阵营。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     <br> 
 +
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 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br>
 +
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br> 
 +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br>
 +
==黄氏论书== 
 +
▲'''应读之书'''
 +
 
 +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 《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 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 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当代人在三十岁以前难以做到。中文系学 生如果埋头苦读上列经典而不学现代文学史学理论,或许能完成上述作业,但必成 书呆子,竟至虫鱼了一生,一事无成。)     <br> 
 +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 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 《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 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真是高手眼法,金针度人)     <br> 
 +
▲'''读书之法'''
 +
 
 +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 一无可通。(各种学问者,汉学之各 种学问也。)     <br> 
 +
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此条非说成就期限,而是说治学顺序,先小学,再经,再史。)    <br>  
 +
小学之事在乎通,经学之事在乎专,故小学训诂自本文求之,而经文自注疏求之。      <br>
 +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恐是季刚自家门法。同时研究诸名家高论,如听讼数端,不仅有趣,而且未必不是入经史门法。)    <br>  
 +
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读唐人义疏可明各经汉唐家法,不知皮锡瑞之经学通论是否可补汉唐之後?)    <br>  
 +
治史之要, 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四者亦即历史之小学也。(此说入门之基,而非治史全部。如果只注重事件的人地官年,而无现代HISTORIOGRAPHY理论指导,便仍在梁任公所说的旧史学里打圈子。)     <br> 
 +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读书贵专不贵博,是朴学的法宝,恐怕当代不适用。朴学时代知学方法比较统一。而当今文史研究理论繁复,不略知一二无法为学。文科学生还要学政治,想出国的还要学英文,二十以上三十以下之说也恐怕不适用于今日。此处说贵专,是为了能精通一二经典。精通之,才能在作学时有底气,避免颓废和妄诞两极端。圈书之法,先贤经验,有惠後学不浅。)      <br>
 +
初学之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宋明经学多能疑,汉清经学多阙疑。而清之经学如无确证必阙疑,如有确证必翻案。大哉乾嘉之为学也!先生真是其中妩媚者。)     <br> 
 +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br> 
 +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病,知今而不知古。(先生一生,知今处唯有不与复辟一节而已,天不假其以年,天妒之太甚矣。)    <br>  
 +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不接受新理论恐怕今人无人敢守之。)     <br> 
 +
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br> 
 +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一,刘申叔如果把玩政治的时间用来作学问,嘿嘿!二,比一比陈寅恪读遍中国书之叹如何?)      <br>
 +
不有根底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鄙陋之讥。翻书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br>  
 +
▲'''为学之道'''
 +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br> 
 +
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戴东原先生学术提纲挈领之功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广森、王念孙,靡不过之。(能青出于蓝者,赖先贤筚路蓝屡之功也。)      <br>
 +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br> 
 +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br>
 +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必道前人未道处。)     <br> 
 +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此语让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的高级学者汗颜)。    <br>  
 +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br>
 +
 
 +
==著作要目==
 +
▲'''专著'''      <br>
 +
《文心雕龙札记》,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中华书局,1962年。     <br> 
 +
《反切解释》上编,中央大学出版组,1929年     <br> 
 +
《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年。  <br>    
 +
《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br>
 +
《黄侃论学杂著》,收著作十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br>  
 +
《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br> 
 +
《字正初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br>
 +
《黄季刚先生遗书》,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    <br>  
 +
《文选黄氏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br> 
 +
▲'''论文'''      <br>
 +
《春秋名字解诂》,《国学粹报》4卷4期。      <br>
 +
《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学报》第三册,1920年。     <br> 
 +
《稷通释》,《华国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br> 
 +
《释尸鸠》,《华国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br> 
 +
《咏怀诗笺》,《东北丛刊》第3期,1931年1月。     <br> 
 +
《中国文学概谈》,原载《晨报》副刊,又载艺社《文学论集》,1929年。    <br>  
 +
《文学记微》,同上。      <br>
 +
《秋华室说诗》,《苏曼殊全集》第五册,1929年。  <br>   
 +
《诗音上作平证》,《金声》创刊号,1931年5月。    <br>  
 +
《汉唐玄学论》,《时代公论》1卷11期,1933年6月。
 +
 
 +
==參考來源==
 +
{{Reflist}}
 +
 
 +
[[Category:革命家]]
 +
[[Category:语言学家]][[Category:中国人]]

於 2019年11月27日 (三) 19:29 的最新修訂

黃侃(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黃侃
出生 四川成都
逝世 1935年10月8日(1935-10-08)(49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喬鼐、喬馨,字季剛
職業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知名作品 《黃侃論學雜著》《集韻聲類表》《日知錄校記》

黃侃(1886.04.03—1935.10.08),男,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省蘄春縣人。[1] 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

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山西大學等任教授。

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目錄

生平簡介

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

在北京大學期間,向劉師培學習,盡通春秋左氏學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和《廣韻》兩書為基礎,他重視系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係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黃侃的古文字學主要見於《音略》(《國學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聲韻略說》(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聲韻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冊)、《黃季剛先生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冊)等論著中。他對上古聲韻系統的貢獻主要有:提出古聲十九紐說;提出古韻二十八部說;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聲說。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建立了自己的古聲韻系統,即古音學體系。

他在古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結束了自顧炎武以來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為清代古音學的殿後大師。作為其語言文字學著作的一部分,他還有幾十種表譜對古代漢語進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龍札記》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有過很大的影響。他的《漢唐玄學論》《禮學略說》《講尚書通例》等著作對哲學、經學的研究也有許多創見。由於他治學嚴謹,不肯輕易著書,若非定論,不以示人,並曾說:「年五十,當著書」,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時,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過早地謝世了,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點校箋識古籍的遺稿。   
黃侃的主要著作有:《黃季剛先生遺囑專號》(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4年)、《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等。在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的青石中學,有一所黃侃圖書館。

人際交往

黃侃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其同盟會故友多系國府顯貴,他恥與往來。惟有居正當時受蔣介石軟禁,形單影隻,不勝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時候,他卻常至居正囚地,與其談心解悶。後來居正東山再起,復登高位之後,他竟不復往見!居正念他的友情,親赴量守廬詰問他為何不再來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賓客盈門,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黃侃師事國學大師章太炎,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學,歷任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昌高等師範、金陵大學等校教授。一生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章太炎以太平天國為例,謔封黃侃為「天王」。   
1 919年,胡適海外學成歸國,任教北大,發起新文化運動,暴得大名。胡適的橫空出世,黃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學的陣營。據說黃侃每次上課,總要先罵一通胡適,這才正式講學。  
  黃侃曾與胡適同在北大講學。在一次宴會上,胡適偶爾談及墨學。黃侃說道:「現在講墨學的人,都是些混帳王八!」胡適赧然。黃侃又罵道:「便是適之的尊翁,也是混帳王八。」胡適大怒。黃侃卻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試試你。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談論墨學? 我不是罵你,不過聊試之耳!」舉座譁然大笑。   
黃侃個性輕狂,一生結婚九次,報刊曾有「黃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說。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曾回憶黃侃騙婚黃紹蘭一事,致其一生流離失所,直斥黃為「無恥之尤的衣冠禽獸」,「 小有才適足以濟其奸」。  
  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札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

黃氏論書

應讀之書

《十三經註疏》、《大戴禮記》、《荀子》、《莊子》、《史記》、《漢書》、 《資治通鑑》、《通典》(不讀《通典》,不能治《儀禮》)、《文選》、《文心 雕龍》、《說文》、《廣韻》,以上諸書,須趁三十歲以前讀畢,收穫如盜寇之將 至;然持之以恆,七八年間亦可卒業。 (當代人在三十歲以前難以做到。中文系學 生如果埋頭苦讀上列經典而不學現代文學史學理論,或許能完成上述作業,但必成 書呆子,竟至蟲魚了一生,一事無成。)  
  讀經次第應先《詩》疏,次《禮記》疏。讀《詩》疏,一可以得名物訓詁,二可 通文法。《禮》疏而後,泛覽《左傳》、《尚書》、《周禮》、《儀禮》諸疏,而 《谷》、《公》二疏為最要,《易》疏則高頭講章而已。陸德明《經典釋文》宜時 時翻閱,註疏之妙,在不放過經文一字。 (真是高手眼法,金針度人)  
  ▲讀書之法

語言文字之學,為各種學問之預備,舍此則 一無可通。(各種學問者,漢學之各 種學問也。)  
  由小學入經,出經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此條非說成就期限,而是說治學順序,先小學,再經,再史。)
   小學之事在乎通,經學之事在乎專,故小學訓詁自本文求之,而經文自註疏求之。   
治經之法,先須專主一家之說,不宜旁騖諸家。(恐是季剛自家門法。同時研究諸名家高論,如聽訟數端,不僅有趣,而且未必不是入經史門法。)
   治經須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讀唐人義疏始。(讀唐人義疏可明各經漢唐家法,不知皮錫瑞之經學通論是否可補漢唐之後?)
   治史之要, 以人、地、官、年為入門之基;四者亦即歷史之小學也。(此說入門之基,而非治史全部。如果只注重事件的人地官年,而無現代HISTORIOGRAPHY理論指導,便仍在梁任公所說的舊史學裡打圈子。)  
  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圈點書籍五部。(讀書貴專不貴博,是樸學的法寶,恐怕當代不適用。樸學時代知學方法比較統一。而當今文史研究理論繁複,不略知一二無法為學。文科學生還要學政治,想出國的還要學英文,二十以上三十以下之說也恐怕不適用於今日。此處說貴專,是為了能精通一二經典。精通之,才能在作學時有底氣,避免頹廢和妄誕兩極端。圈書之法,先賢經驗,有惠後學不淺。)   
初學之病四:一曰急於求解,一曰急於著書,一曰不能闕疑,一曰不能服善。讀古書當擇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闕疑為貴,不以能疑為貴也。(宋明經學多能疑,漢清經學多闕疑。而清之經學如無確證必闕疑,如有確證必翻案。大哉乾嘉之為學也!先生真是其中嫵媚者。)  
  凡閱近人書籍,須先調查其材料。  
  清人治學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學之病,知今而不知古。(先生一生,知今處唯有不與復辟一節而已,天不假其以年,天妒之太甚矣。)
   治中國學問,當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論。佛經雲,依法不依人,即此義。(不接受新理論恐怕今人無人敢守之。)  
  漢學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鬆一字。(!!!!)  
  讀天下書,至死不能遍,擇其要而已矣。劉申叔年三十五而學成,即得擇要之法。(一,劉申叔如果把玩政治的時間用來作學問,嘿嘿!二,比一比陳寅恪讀遍中國書之嘆如何?)   
不有根底之學,而徒事翻書,此非治學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學,而不能翻書,亦不免有鄙陋之譏。翻書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記,翻之而記。凡臨時檢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時能翻之者也。
   ▲為學之道 讀書人當以四海為量,以千載為心。  
  學術二字應解為「術由師授,學自己成」。戴東原先生學術提綱挈領之功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廣森、王念孫,靡不過之。(能青出於藍者,賴先賢篳路藍屢之功也。)   
治學第一當恪守師承,第二當博學多聞,第三當謹於言語。  
  凡古今名人學術之成,皆由辛苦,鮮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錯路而已。   
天下人之所長,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長,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必道前人未道處。)  
  學問最高者,語言最簡。(此語讓當今百分之九十九的高級學者汗顏)。
   通一經一史,文成一體,亦可以為成人矣。

著作要目

專著   
《文心雕龍札記》,北京文化學社,1927年;中華書局,1962年。  
  《反切解釋》上編,中央大學出版組,1929年  
  《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年。
   《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黃侃論學雜著》,收著作十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說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字正初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黃季剛先生遺書》,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
   《文選黃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論文   
《春秋名字解詁》,《國學粹報》4卷4期。   
《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學報》第三冊,1920年。  
  《稷通釋》,《華國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釋尸鳩》,《華國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詠懷詩箋》,《東北叢刊》第3期,1931年1月。  
  《中國文學概談》,原載《晨報》副刊,又載藝社《文學論集》,1929年。
   《文學記微》,同上。   
《秋華室說詩》,《蘇曼殊全集》第五冊,1929年。
   《詩音上作平證》,《金聲》創刊號,1931年5月。
   《漢唐玄學論》,《時代公論》1卷11期,1933年6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