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沙狮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是一种始创于北宋年间的汉族传统狮舞。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黄沙狮子在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

2006年,黄沙狮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黄沙狮子

地区:浙江省

申报地区:浙江省临海市

批准时间:2006年

分类:狮子舞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Ⅲ-5

始于北宋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舞武一体

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都祈盼舞狮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

黄沙狮子在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异,如今健在的能够表演黄沙狮子的老艺人不到10人,这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面临断代和失传危机。

南宋传说

相传南宋年间,黄沙洋来了一个金华拳师,叫杨显枪,他精通棍棒刀枪,在白水洋村建了武馆,一时台州各县的拳坛好手都聚集到这里,来学的弟子络绎不绝,他们又组织了狮子会,专打抱不平,反对贪官污吏和横行乡里的富豪、霸头,深得老百姓的拥护。相传说,杨开设的武馆没有大门,只开窗户,师徒平日出入,都靠飞檐走壁,翻墙入室。又传,有一年杨显枪带着弟子们在苏州表演,当地有一富户十分霸道,既要他们演出,又不付给酬金,一怒之下,杨显枪就地一跺脚,把个平整光滑的石板大院震得石碎板翘,富家见状,吓得连声求饶,杨家师徒顷刻翻墙而去。从此,杨显枪的威望日高,尚武习武也成了黄沙洋的时尚,连黄沙狮子都打上了尚武的“烙印”。在杨显枪的调教下,黄沙狮子的演技日臻完美,他们把民间的武术和舞狮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绝技层出

传统的黄沙狮子表演,通常在开头先来一段武术表演,或你耍一回拳脚,我弄一回棍棒,或双人对打,或多人厮杀,刀枪剑戟,务尽其能。接着,锣鼓铿锵响起,狮子抖抖身子上场。霎时间,但见狮子一跃而上,由飞单、飞双开始,最后直至飞过四张并列的八仙桌子。在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拍桌、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角、叠罗汉、接长人等动作,这叫“翻桌”。翻桌过后,他们又将四、五张八仙桌单叠上去,在上面表演翻九台、蛤蟆吃水、插蜡烛、穿山等技艺,此为“跳桌”。最高时,把九张桌子叠将上去,第九张桌子四脚朝天,狮子就在这四个脚点上凌空跳跃,左右翻飞,尽显绝技。下面的观众无不为之捏着一把汗,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狮子落地,又无不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工艺精湛

黄沙狮子在制作上,以布作皮,苎麻为毛,竹木做首,皮毛用红、绿、兰颜色相间,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黄沙狮子的主要活动区在临海西北乡的“黄沙洋”,近今黄沙狮子的最后班底在黄沙洋的下游孙村。1952年,在浙江省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赛上,黄沙狮子获得了一等锦旗和奖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不少外国记者都摄下了许多宝贵的镜头。到了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黄沙狮子少不了串村挨道地(院子)地表演。黄沙洋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庆平安,都巴不得舞狮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表演过后,主人家高高兴兴地奉上早已备好的“红纸包钿”,尽欢而散。

所获荣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黄沙狮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参考文献

  1. 黄沙狮子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