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原“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效应监测站”为基础,始建于1999年,2005年成为中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CFERN)成员站,受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直接领导,挂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本站现有固定研究和工作人员17名。已建1座980m2的综合实验楼、40余套(件)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观测设施建设及使用、维护方面等方面均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及运行,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建设及日常管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以本定位站为平台,已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取得近20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核心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着4部。

一、站区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省黄河小浪底库区境内,地理坐标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5°01′、东经112°28′。站区面积7200.0多公顷。地处黄河中游,紧连太行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主要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丛;主要土壤种类:棕壤和石灰岩风化母质淋溶性褐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山地人工林生态系统、低丘农林复合系统。区域代表性:华北山地暖温带亚湿润地区。

二、建站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将小浪底生态定位站建成一个国际影响力的野外长期定位监测基地、先进科技成果实验示范基地、优秀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度开放的学术交流[2]基地。

(二)具体目标与任务

(1)建先进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提供基础数据

将小浪底定位站建成设施齐备、通信和交通便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我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提供基础数据;

(2)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区域及地方生态与经济建设

依托定位站,开展恢复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管理学等研究,试验示范华北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综合技术,服务生态建设工程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三、研究队伍及专业背景

站 长:孟 平 博士/研究员

副 站 长:张劲松博士/研究员、樊巍博士/研究员

其他主要成员:万贤崇博士/研究员、高喜荣高工、李春友博士/教授、孙守家博士/副研究员、高峻博士/副研究员、陆森博士/副研究员、同晓娟博士/副教授、桑玉强博士/副教授、王齐瑞博士/副研究员、黄辉博士/助研、何春霞博士/助研、郑宁博士/助研、杨海清博士/助研、贾长荣工程师

研究队伍专业背景涉及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应用气象学、土壤学、森林经理学、水土保持学、植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及领域。

四、 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成果特色

(一)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学:重点研究黄河中游及华北山地人工林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林业生态工程学:重点研究黄河中游及华北山地农林复合系统构建与种间调控技术、暖温带山地植被退化和恢复的机理及技术,试验示范当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工程综合配套技术;

农林气象学:重点研究黄河中游及华北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平衡过程、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特性及调控机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气候效应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

(二)主要观测及研究内容

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采用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站统一规范化的观测技术规程与方法,观测黄河小浪底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及农林复合系统的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目前重点研究内容:

低丘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机制及技术

人工林生态系统水碳通量及利用特征

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储量与碳平衡

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痕量温室气体源/汇

人工林水分承载力观测与计量

(三)成果特色

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提供数据和信息,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观测网络体系,并可为定量评估大型水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对研究暖温带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及农林复合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台站基本建设情况

本定位站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已具备一定的野外生态观测、分析设备和试验条件。已建1座980m2的综合实验楼、12个地表径流场、40余套(件)仪器设备。另有40个有关土壤水分、植被动态、养分循环、树木蒸腾等定位观测样地,样地面积约800m2。

参考文献

语言已更改自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