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立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瓜立枯病 |
中文名称:黄瓜立枯病 释义:瓜果类蔬菜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 起因:阴雨天气多、光照少 后果: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
立枯病是瓜果类蔬菜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光照少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黄瓜立枯病
释义:瓜果类蔬菜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
起因:阴雨天气多、光照少
后果: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危害症状
一般在育苗的中后期发病,主要危害幼苗或地下根茎基部部,初期在下胚轴或茎基部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斑,病部向里凹陷,扩展后围绕一圈致使茎部萎缩干枯,造成地上部叶片变黄,最后幼苗死亡,但不倒伏。根部受害多在近地表根颈处,皮层变褐或腐烂。在苗床内,发病初期零星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相似,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状霉,且病程进展较慢,有别于猝倒病。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是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内的病残体及土壤中长期存活,也能混在没有完全腐熟的堆肥中生存越冬。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极少数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1]
发病特点
该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腐生2至3年。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摄氏度,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而发病。
发生规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病菌适宜土壤PH值为3-9.5,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水流、带菌肥料、农事操作等传播。幼苗生长衰弱、徒长或受伤,易受病菌侵染。当床温在20℃-25℃时,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播种过密、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细弱的苗床易发病。[2]
发病条件
黄瓜立枯病是由丝核属真菌和半知菌亚门侵染所致,通过灌溉、农具等传播。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病菌发育温度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播种过密,分苗、间苗不及时,苗床湿度大,幼苗徒长,苗床缺肥等,都可引起苗期的发病率。
防治方法
- 1、苗床选择与床土消毒。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育苗床土应选择无病新园土,并进行消毒处理,加5千克的细干土制成药土,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水下渗后先将1/3充分拌匀的药土均匀撒施在苗床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3]
- 2、加强苗床管理:一般要求苗床温度在25℃左右,不低于20℃;当塑料薄膜或幼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及时通风降湿,下午及时盖严薄膜保温;浇水应在晴天进行,尽量控制浇水次数,浇水后及时揭膜通风透光;阴雨天苗床湿度过高时,可撒施干草木灰,以降低苗床湿度。
-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即田间首先出现的零星发病植株)后及时拔除,带出苗床集中销毁,并喷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