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立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瓜立枯病 |
中文名稱:黃瓜立枯病 釋義:瓜果類蔬菜幼苗常見的病害之一 起因:陰雨天氣多、光照少 後果: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
立枯病是瓜果類蔬菜幼苗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均有發生。育苗期間陰雨天氣多、光照少的年份發病嚴重。發病嚴重時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黃瓜立枯病
釋義:瓜果類蔬菜幼苗常見的病害之一
起因:陰雨天氣多、光照少
後果: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危害症狀
一般在育苗的中後期發病,主要危害幼苗或地下根莖基部部,初期在下胚軸或莖基部出現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暗褐色斑,病部向里凹陷,擴展後圍繞一圈致使莖部萎縮乾枯,造成地上部葉片變黃,最後幼苗死亡,但不倒伏。根部受害多在近地表根頸處,皮層變褐或腐爛。在苗床內,發病初期零星瓜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經數日反覆後,病株萎蔫枯死,早期與猝倒病相似,但病情擴展後,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輪紋或稀疏的淡褐色蛛絲狀霉,且病程進展較慢,有別於猝倒病。
病原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屬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是土壤習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內的病殘體及土壤中長期存活,也能混在沒有完全腐熟的堆肥中生存越冬。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質地疏鬆,表面粗糙。極少數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越冬。[1]
發病特點
該病屬於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腐生2至3年。通過水流、農具傳播。病菌發育適溫24攝氏度,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而發病。
發生規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病菌適宜土壤PH值為3-9.5,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病菌主要通過雨水、水流、帶菌肥料、農事操作等傳播。幼苗生長衰弱、徒長或受傷,易受病菌侵染。當床溫在20℃-25℃時,濕度越大發病越重。播種過密、通風不良、濕度過高、光照不足、幼苗生長細弱的苗床易發病。[2]
發病條件
黃瓜立枯病是由絲核屬真菌和半知菌亞門侵染所致,通過灌溉、農具等傳播。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病菌發育溫度19~42℃,適溫24℃;適應pH3~9.5,最適pH6.8。播種過密,分苗、間苗不及時,苗床濕度大,幼苗徒長,苗床缺肥等,都可引起苗期的發病率。
防治方法
- 1、苗床選擇與床土消毒。宜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塊做苗床;育苗床土應選擇無病新園土,並進行消毒處理,加5千克的細干土製成藥土,施藥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澆透,水下滲後先將1/3充分拌勻的藥土均勻撒施在苗床畦面上,播種後再把其餘2/3藥土覆蓋在種子上面。[3]
- 2、加強苗床管理:一般要求苗床溫度在25℃左右,不低於20℃;當塑料薄膜或幼苗葉片上有水珠凝結時,及時通風降濕,下午及時蓋嚴薄膜保溫;澆水應在晴天進行,儘量控制澆水次數,澆水後及時揭膜通風透光;陰雨天苗床濕度過高時,可撒施乾草木灰,以降低苗床濕度。
- 3、藥劑防治:發現中心病株(即田間首先出現的零星發病植株)後及時拔除,帶出苗床集中銷毀,並噴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