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冠黄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冠黄鹎(学名:Pycnonotus melanicterus):体长18-21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偏黄色鹎。整个头、颈、颏、喉黑色,头顶有显著直立的羽冠,黑色,上体褐橄榄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虹膜偏红;嘴及脚黑色。 常见于高可至海拔1200米的低地丘陵、沟谷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或坝边林缘。喜林缘及次生林枝叶稠密的较高树木。叫声是欢悦吵嚷的轻快哨音hee-tee-hee-tee-weet,最后音节为下降声。甚羞怯,偶尔追捕空中昆虫,但通常积极觅食果实。兴奋时羽冠耸起。分布于斯里兰卡。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通常营巢于茂密的森林中,也在林下植物发达的疏林中营巢。巢多置于灌木和藤本植物上,距地高1-3米,通常在1.2-1.5米之间。巢为杯状,由枯草茎、枯草叶、细的枯枝、强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的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2-4枚。卵红白色、被有红色和红褐色斑点。测量卵径平均大小为21.2毫米×15.6毫米。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4天。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1]

形态特征

黑冠黄鹎属小型鸣禽,整个头、颈、颏、喉全为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头顶具直立而显著的黑色羽冠。其余上体包括翼上覆羽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尾羽暗褐色,外翈大部分具橄榄黄色狭缘。两翅黑褐色,除外侧几对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栩栩黄色。下体鲜橄榄黄色。胸和两胁较深暗,翼缘鲜黄色,翼下覆羽黄白色。 喙形尖小,基部较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虹膜金黄色或淡黄色,嘴黑色,脚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5-42克,♀25-40克;体长♂180-210毫米,♀173-198毫米;嘴峰♂13-14毫米,♀13-14毫米;翅♂81-92毫米,♀80-87毫米;尾♂85-97毫米,♀83-93毫米;跗跖♂15-18毫米,♀15-17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和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阔叶林和雨林较喜欢。也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竹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

留鸟,不迁徙。常集5-6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小鸟混群。多活动和觅食在小树和灌丛上,很少到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般是植物果实和种子,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也吃少量昆虫,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2]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斯里兰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