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尾地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尾地鸦
黑尾地鸦[原图 连结][1]

中文学名:黑尾地鸦
学名:Temnurus temnurus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鸦科 Corvidae
属: 地鸦属 Podoces
种: 黑尾地鸦 P. hendersoni

黑尾地鸦

俗名别名 :是鸦科地鸦属的一种,

模式产地 : 新疆莎车。[1]

分布地理 : 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

中国分布 : 新疆西部喀什、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哈密、甘肃西北部弱水、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阿拉善和伊克昭盟和蒙古西北部、西南部,也游荡于中亚哈萨克斯坦。[2]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ver 3.1——无危(LC)。

中国保护级 :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物种特征

平均体重约为120.5克。嘴较长而弯曲、黑色,脚亦为黑色。[3]

雌雄羽色相似,全身大致为淡沙褐色或灰銹色。

额、头顶至后颈黑色具紫蓝色光泽。头两侧乳黄色具白色尖端,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葡萄褐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沙葡萄褐色,大覆羽蓝黑色。

初级飞羽

中部白色,基部和尖端黑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内侧飞羽黑色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尾黑色具蓝色光泽,外侧尾羽具窄的沙色羽缘。颏、喉乳白色或皮黄白色,胸腹和两胁乳黄或淡黄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沙白色。[4]

体壮,喙短粗。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叫声多变;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栖息环境

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处,为温带荒漠,常见于稀疏的盐生灌木和半灌木内的地面。

主要栖息于干旱的山脚平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尤以多岩石和生长有稀疏灌丛的荒漠地区较常见。

生活习性

留鸟。主要在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奔跑迅速,除非紧急时,一般很少飞翔。每次飞行一般几十至100多米就落下,也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喜欢刨土。发达的鼻羽把鼻孔遮掩得很严实,这显然与强烈的风沙和刨土习性有关。行为谨慎机警。

觅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多在灌丛中觅食。

主要以蝗虫蚱蜢、鞘翅目甲虫蚂蚁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鼠类、植物果实种子等。

繁殖

繁殖期4-5月。

筑巢

筑在灌丛中或地上土洞内,巢由枯枝和根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毛等柔软物质。

巢状

巢呈杯状,大小直径为12-18厘米。 离地面高度1米处,巢很坚固,类似其他鸦类的巢。巢的外面用细树枝和根做成,内面铺有骆驼毛,巢内径宽度为15-16厘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