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王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枕王鹟(学名:Hypothymis azurea)为王鹟科黑枕蓝鹟属的鸟类。[1]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吕宋岛。
简介
- 中文名黑枕王鹟
- 英文名Black-naped Monarch Flycatcher
- 拉丁种名azurea
- 物种代码021851831
- 拉丁目名PASSERIFORMES
- 中文目名雀形目
- 拉丁亚目名
- 中文亚目名
- 拉丁科名Muscicapidae
- 中文科名鹟科
- 拉丁亚科名Muscicapinae
- 中文亚科名鹟亚科
- 拉丁属名Hypothymis
- 中文属名黑枕王鹟属
- 拉丁亚种名
- 命名人(Boddaert, 1783)
- 原始属Muscicapa
- 原始文献Tab. Pl. enlum. Hist. Nat.: 41
- 模式产地Philippines
- 编号:3837
- 拉丁目名:PASSERIFORMES
- 中文目名:雀形目
- 中文科名:鹟科
- 拉丁科名:Muscicapidae
- 中文亚科:鹟亚科
- 拉丁亚科:Muscicapinae
- 中文属名:黑枕王鹟属
- 拉丁属名:Hypothymis
- 拉丁种名:azurea
- 定名人:(Boddaert)
- 年代:1783
- 中文名:黑枕王鹟
- ogenus:Muscicapa
- 原始文献:Tab. Pl. enlum. Hist. Nat.: 41
- 模式产地:Philippines
- 英文名称:Black-naped Monarch Flycatcher
分布
资料来源: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
黑枕王鹟台湾亚种(学名:Hypothymis azurea oberholseri)。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黑枕王鹟华南亚种(学名:Hypothymis azurea styan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外部形值
形态特征:雌雄鸟外形不同。雄鸟身体背面及胸腹部都是天蓝色,上喙基部、头后各有一个黑色区块,胸前有一条新月形的黑色窄带。背部颜色较深,飞羽与尾羽黑色有深蓝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体侧接近蓝色。喙蓝色,边缘及喙尖黑色,跗跖与趾蓝色。雌鸟背部、翼及尾羽棕色,头后及胸前没有黑色,头及胸部的天蓝色较黯淡。某些族群的雄鸟在非繁殖季似乎与雌鸟羽色相近,但详细状况有待进一步求证。
鉴别重点
- 雌雄体色略异。[2]
- 雄鸟全身宝蓝色,上嘴基部及后头顶黑色,上胸有黑色新月形横斑,下腹部灰白色,翼及尾羽暗蓝色。嘴为黑色,脚为黑色,眼黑色。
- 雌鸟头胸灰蓝色,背、翼及尾羽褐色,馀皆与雄鸟同。
生态与生物学
为台湾特有亚种,[3]普遍生活在15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之阔叶林、果园及竹林,或于浓密及蔓藤纠结的丛林间。基隆市山边、台北植物园、内湖、松山、南港的山边、新竹青草湖、清大皆有观察纪录。性好动,飞行敏捷,喜欢在阴湿的枝叶间活动,寻找昆虫及蜘蛛为食,并飞捕空中的昆虫,或于树洞中啄出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混在其他混群小型鸟的外围。在求偶期间,雄鸟会捕只昆虫,放置在它认为适合筑巢的树杈上并鸣唱,吸引雌鸟至树杈处吃虫。雌鸟如果对这个巢位满意会开始筑巢,否则雄鸟则继续重复这个行为,以找到适当的巢位。繁殖期间会以鸣叫及飞扑的方式,驱逐松鼠、大卷尾、伯劳、树鹊等天敌。
- 栖地与习性:全年维持固定的领域,成对在人为干扰较少的树林或林边灌木丛中活动,会在空中定点飞行啄食(hover) 枝叶上的小虫,飞击(sally) 飞过栖枝的昆虫再回到同一停栖点等待,偶然也会觅啄(glean) 叶片间隐藏的小虫。常和其它鸟种形成混合鸟群一起觅食。
- 食性:以昆虫为主食。
- 鸣叫声:常发出嘹亮的“回-回-回-”连续哨音,或用“急-急-”、“气-气-”等长音威吓对手。雌雄鸟之间的联系多用“丕、
丕、”等短音,遇到天敌或受惊时会发出高而快速的“欺、欺、”短音。
- 繁殖:繁殖季主要是在4月至7月之间,但有些个体较早开始繁殖,4月已有幼鸟。杯状的巢筑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可能位于树冠层中,也可能在灌丛里,外层是树叶与苔藓等用蜘蛛丝缠绕筑成,内部是撕成细条的草叶。一窝通常3枚卵,卵壳白色有紫褐色斑点,由雌雄亲鸟分担孵卵与育幼的责任,卵孵化需要14天,幼鸟10天即可离巢。
迁留型态
黑枕王鹟在台湾属于留鸟,为台湾的特有亚种。在台湾的分布很广泛,但是各地的数量并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