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白切[1] [2] [3] ,台湾小吃之一,是在台湾各地摊贩可见的一种小吃。
简介
黑白一词取自台语“乌白(oo-pe̍h)”,意指“随意”,是指顾客在没有明确想吃的菜色和不知晓店家有哪些好吃的小菜时,在告知预算或人数的前提下,请店家随意切些招牌菜的吃法。
在台湾,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摊贩、小吃店在招牌上写著大大“黑白切”三字,店家案头前会放著很多不同的内脏与肉类部位,点餐单上甚至还会有许多神秘的名词:“脆管”、“脆肠”和“粉肠”等。这些仿佛黑话的名词,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其实都指称著不同的解剖部位,吃进嘴里的口感与滋味也有著很大不同。这些名词,是属于饕客们与店家的猪只解剖学,用词正确,才能吃到心里所想的部位;了解这些名称,才能顺利点单、大啖美食,就透过科学的角度,细细爬梳这些独特的名称,探索其相对应的部位吧!
黑白切这种可以快速端上桌并能完整利用食材的料理,很受消费者青睐,在电影、电视中或是在夜市、路边摊贩、小吃店都频频出现。这项处处可见的小吃成为了台湾的饮食文化一环。
黑白切的由来
要说为什么会有黑白切一词,不可不提及早期台湾社会。由于大部分人民并不富裕,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庆典时,才有机会大啖肉类,平时少有闲钱购买。
因此,面摊、小吃店家会在动物(特别是猪只)屠宰后,留下内脏,洗干净后以水或卤汁煮熟透,与其它豆制品和蔬菜等一起作为街坊巷弄旁摊贩提供的小菜选择。
当顾客上门时,可能没有明确想吃的菜色,再加上每日店家提供的皆不尽相同,因此,请店家依照人数或预算,随意切点小菜。店家接到点单后,择取数样小菜种类切下所需份量,搭配酱油膏与姜丝上桌。这种点餐形式随意,也不讲究刀工与形状一致的小菜形式,就以台语“乌白切”为名,写成中文为“黑白切”。
菜色种类
黑白切可选择相当多样的食材,举凡:猪肉类(整只猪任何可食部位,像是
- 肝连肉、嘴边肉、腿肉、五花肉,到猪肝、猪心、猪肺、猪大肠等脏器,
- 比较特殊的“软管”——猪的食道、天梯——猪的牙龈),
- 猪肉的再制品类(各种香肠、肉肠等),
- 鸡鸭鹅类(整只、半只、局部/秤重、内脏/下水),
- 海鲜类(鱼肉、鱼卵、虾]类、蟹类、蚌壳类、小卷、花枝、鱿鱼等)。
可入菜的食材也包含
常用作法
黑白切有四种常用作法:
- 汆烫---将食材放进滚水中汆烫,熟透后捞起放置。
- 卤味---将食材放进加有卤包的汤汁中滚煮,让食材带上卤汁的香气,也有上色的效果。
- 烧烤---(常见于海鲜类,如:烤鱼、烤虾、烤蚵、烤乌鱼子等)
- 油炸---(比较少见,如:炸鱼、炸蚵、炸花枝、炸甜不辣(萨摩炸鱼饼)、炸红烧肉、炸豆腐、炸韭菜等)
参见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 ↑ 黑白切小吃| 2021年2月的最新菜单及价位,菜单吧Menu Bar,2020-05-27
- ↑ [文章网址 承袭台湾小吃的不朽经典-黑白切篇],科学月刊Science Monthly,2019-10-01
- ↑ 万家黑白切。这年头竟还有10元咸粥|台中光大街宵夜美食,玛格。图写生活,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