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基督教南岗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黑龙江省,简称黑,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全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1]

景点介绍

基督教南岗教堂始建于1914年,由德国人阿斯罗尼亚、里多瓦人列斯达共同建议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建成的,命名路德教堂。该教堂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格调,充分体现了"廉"、"俭"及简洁明快的建筑特点。外壁不设雕饰,以朴素尖拱代替花圆拱,保留倾斜屋顶钟楼和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采用薄铁皮取代薄石板,用以减轻屋顶质量。为适应哈尔滨的寒冷气候特点,适度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窗户,室内"U"形二层看台,以细圆柱支撑,使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堂内雕花大门,紧闭森严,与喧嚣的尘世隔开,使虔诚信徒们的信仰升华达到了与上帝同在的境界。教堂具有一定规模,可满足当年在哈德国侨民及各国领事、基督徒礼拜聚会的需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路德会南岗路德堂德国信徒被驱逐,教会工作维持到1945年。1953年该教会已无信徒,同年10月负责人贾乐天离哈回国,路德教堂房产经市政府批准交给中国教会松江自立会。"文革"中被关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和落实,使基督教迎来了新的春天。1980年圣诞节南岗基督教堂重新开放,信徒们重新恢复了宗教生活。

2000年,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市政府对街路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整治,并对教堂周边环境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拆除了遮挡视线的建筑物和围墙栅栏,使教堂前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修建了教堂广场,栽种了草坪、树木,安装了地灯和组合聚光灯。经过整治改造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更加突出了教堂建筑的庄严肃穆之感。毗邻的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教堂穹隆圆顶与基督教哥特风格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隔道相望,相互辉映,在广场、绿地的衬托下,形成宗教小区美不胜收的独特景观。

历史

哈尔滨太阳岛[2]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3]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4]

景区简介

在哈尔滨繁华的闹市区,矗立着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它就是坐落在南岗区东大直街的基督教礼拜堂。

视频

这,就是哈尔滨
航拍中国 第三集-黑龙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