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1]。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陶鼎,到金石并用时代,青铜鼎开始出现,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在周代达到鼎盛。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
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后,随着铁器和灶台的普及,鼎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宋朝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又有一些鼎作为装饰品出现,除仿古的铜鼎,还有一些是金银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列鼎制度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个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为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相传为夏代铸造的九鼎也成为周天子王权的象征。虽然有些鼎仅有十几厘米高,几千克重,但作为礼器的铜鼎却往往非常巨大,已发现最大的后母戊鼎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2]。
鼎由足、腹、耳、盖等部分组成。一般圆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圆鼎。鼎一般无耳或有两耳,根据耳的位置立于腹壁上方,还是附于腹壁侧面,又可分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还带有鼎盖,鼎盖上一般带有盖钮。鼎腹部一般带有精美的纹饰,足部、耳部和鼎盖也有饰有纹饰的。鼎上常见纹饰有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列鼎制度
鼎作为礼器在先秦礼乐制度中有着重要意义,用以“明贵贱,辨等列”的列鼎制度随着国家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等级结构的变革而产生、发展直至最终消亡。根据周代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鼎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的萌芽阶段,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列鼎制度并存的现象。
“列鼎”最早由考古学家郭宝钧命名,指“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的一组铜鼎,但实际上,学界所用的“列鼎”概念关键在于形制相若,是否大小相次并不用绝对限制[3]。
形制与分类
根据腹部形制的不同,鼎可以区分为盆鼎、罐鼎、鬲鼎、盘鼎、束腰平底鼎、方鼎等类型。按照鼎足部的不同,可分为锥足鼎、柱足鼎、扁足鼎等。鼎耳分为无耳、立耳和附耳等形式。
鼎之最
项目 | 文物名称 | 图片 | 简介 | 备注 |
---|---|---|---|---|
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鼎 | 后母戊大方鼎 | 中国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也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单件青銅器 | |
已发现的最大的圆鼎 | 楚大鼎 | 又称“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公斤。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的战国晚期楚幽王墓,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 2014年12月13日揭幕的国家公祭鼎的原型 | |
已经发现的最大商代圆鼎 | 子龙鼎 | 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曾流落日本 | ||
铭文最长的鼎 | 毛公鼎 |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鼎内铭文长达500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
视频
鼎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代的八大炊具,字都不认识几个 ,搜狐,2017-03-22
- ↑ 青铜之王:后母戊鼎,人民网, 2013-6-6
- ↑ 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列鼎制度,了解一下? ,搜狐网, 20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