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目井 (龙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目井 |
---|
|
龙目井,是位于台湾台中市龙井区龙泉里的水井,为该区地名的由来,也是彰化八景之一。[1]
井名
《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龙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旁有两石,状若龙目,故名。
另一名称由来是村长陈深波说明,先人在大肚溪附近、今龙新路发现两处相邻的泉水穴,两口井有如龙的双眼,所以有此名。还有传说是过去先人发现泉旁有了一块外形像似龙首的天然石,其上具一对神采弈弈的眼球,因此唤作“龙目井”,并认为泉水能治疗任何难症,于是各地膜拜求治者纷至沓来,也建庙祭祀,可是不久被荷兰人破坏龙眼。1954年报导时井旁仅存像是眼窟的凹洞,1987年记者赵镇藩采访时已补嵌上。
日治时期,茄投庄取“龙目井”之头尾二字改称“龙井”。2005年报导时,龙井乡是台湾行政区划唯一将井名当成地名的乡镇。
状况
《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龙目井...其泉涌起数尺,如喷玉花,山下田数百亩,皆资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 世居龙泉村的洪裕泰表示,龙泉村的泉脉很近地表,泉眼就在龙目井处,但井边以往是涝地,不易著力,所以村民用樟树头摆在泉边好汲水,却传出井水是由坏死樟树根部自然涌出的说法。村民杨万居回想,此井可灌溉三十馀甲良田,不断涌出的泉水一下子就可注满大水桶。
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延璧、周玺编著《彰化县志》,将此井以“龙井观泉”之名收录为彰化八景之一。因井旁曾有两棵榕树,故也称“双榕抱泉”。居民将井旁的榕树下处称为“皇帝殿”,置石桌、石椅、烹井水品茗聊天。
相传县治原先要设在此地,但彰邑人不肯罢休,暗中撒下很多盐份于龙目井内,乾隆皇喝了认为太咸不中用,于是县城决定建在今天的彰化。据林衡道所述的另一版本是彰邑人乘机将杯子故意调换,让乾隆皇误把较好的龙目井水的当成彰化,县城就设在彰化了。莲蕉井版的建城选址传说则是官府取莲蕉井水与彰化的泉水比重,彰邑人在他们彰化的泉水中加盐而胜出。
1954年新闻,此深只及四尺的井依然盛喷。1960年代台风,井遭水淹,经清理后已无法恢复旧观。该年代中泰纸业在此建立卫生纸厂、东记纸厂建立白纸板纸厂。因设立多家造纸厂大量抽地下水,加上龙井地势较高,井水无法再自动流出。面对井水枯竭,村民遂用砖头围成四角形井池,以方便洗衣。1987年,当地的大昌纸厂正在扩充产能。同年报导时村民认为随井水日渐枯竭,风水地理被破,导致附近的大户人家几乎家道中落。
二十世纪末,井再翻修时大量采用磁砖、水泥,破坏石砌原貌,连出水口都不见。2004年,县议员黄锡嘉向县府交旅局观光课争取新台币一百八十馀万元经费,将这座已二十年没水的井下挖十馀公尺,以能继续出水,并加装不銹钢盖。后来泉水能再汨汨涌出,推测是因不少工厂外移,减少抽地下水之故,也被地方视为龙井再繁荣的吉兆。台中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于2007年1月24日勘查是否要将该井列为文化景观,但后遭否定。借由黄锡嘉再争取市府修复旧观,2014年年尾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