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591号和2577号内以及2501弄1号,由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两部分组成。其中的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于1959年5月26日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7日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纪念地点。1984年5月4日,再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共同构成的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南制造分局枪子厂厂房修筑完成。
辛亥革命后,这座厂房先后成为淞沪护军使署和淞沪商埠督办公署。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克上海后,该厂房被用作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办公地。与其配套的看守所建成于1916年,1926年经过被改为重修后一度被用作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部驻沪军法处监狱。1926年时就有人在此被杀害,其中包括1926年10月26日被杀害的上海工人自卫团指挥奚佐尧。
抗日时期
1927年至1937年,多达9000名社会人士先后被关押在此,其中800人遭到枪杀。截至2014年,可核实具体姓名的遇害人数已有100余名,其中包括于20世纪20年代遇害的陈延年、罗亦农、赵世炎、彭湃、杨殷等共产党员,和1931年2月7日晚在此遭到集体枪杀的龙华二十四烈士[1]。
较为常见的说法是,此24人的名单为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恽雨棠、李文、欧阳立安、罗石冰、王青士、龙大道、彭砚耕、蔡博真、伍仲文、李云卿、费达夫、汤士佺、汤士伦、刘争、贺治平(也有说法称是贺林隶)、段楠(阿刚)、刘贞,但由于早期的报道当中提到的人数大多为23人,甚至有26人一说,这导致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具体名单一直无法得到确认)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淞沪警备司令部被撤销,旧址建筑大部被毁,仅剩余大门及其北侧平房,办公用房和警卫室。
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建筑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收,并在其内设置了工厂。
文物保护
1949年上海解放后,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受到保护。原有工厂厂房部分被接管,即南京军区后勤部下属工厂。1950年4月,通过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上海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今龙华路2501弄1号)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体,以及部分遗物。“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司令部门楼上的瞭望岗楼被拆除,其余的建筑并未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12月,司令部刑场被作为“就义地”,并被列为上海市纪念地点。
1981年,上海烈士陵园将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辟为纪念地,并于1984年5月4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把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和龙华公园合建为龙华烈士陵园的决定,相关建设于1990年正式动工,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在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竖立了“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的纪念碑,江泽民为纪念碑题写“碧血丹心为人民”,邓小平题写园名,陈云为纪念馆题写馆名。1988年1月13日,该纪念地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1月至1991年6月,原警备司令部大门及门楼、警卫室、电话机房、办公用房和男女看守所等建筑被修复,其中从军属工厂部分划出25亩旧址,交龙华烈士陵园筹建办公室辟建为遗址区。1991年,纪念地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龙华革命陵园正式竣工[2]。
视频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寻找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地,上海党史网,2018-02-14
- ↑ 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国三),新浪博客 , 2018-2-28